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

2020-04-24 15: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 教案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上册)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素养 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有关作者的状况以及主要作品; 筛选信息,理解掌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情感的体悟;品味 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学习本文表达观念内容的方 法。 (二)过程与技巧 整体认知,理清两个别内容技巧,感悟作者由“死”到 “生”的复杂感情,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 系,体会作者及父亲的感情,认识生命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苦难的体悟,体会作者思 想变化的过程及某些差异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一生的 思考跟生命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感情,解读“我”、 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感受作者对生命、母爱的反思与感受 四、教学方法 (一)问答法 (二)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一)导入 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 绚丽斑斓的理想跟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而有这种一位青年仍 在“21 岁更狂妄的岁数残废了胳膊”。诗化的时光瞬间融化 成寒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有一天,他把 轮椅摇进了地坛,他在地坛经历了哪些?又思考了哪个?今 天就让我们跟随史铁生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请你们翻开 课本 45 页。 板书课题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下面,老师帮你们简单介绍一些本文的作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 中大学。1969 年去河南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 住进医院,那一夜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2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电影《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荣获“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佳作”。他的新作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怀念和思考,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课文讲解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自己不懂的词语的读音记下。1、宿命(sù):2、坍圮(pǐ):3、玉砌雕栏(qì):4、亘古不变(gèn):5、颓墙(tuí):6、肆意(sì):7、隽(juàn):8、恪守(kè):9、捋(lǚ):10、熨帖(yù):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去地坛?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 教案

3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明确:(1)近。“地坛离我家最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殊的感情。(2)宿命我常认为这前面有着宿命的味道。为什么说是宿命呢?请你们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看看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样的,而四百年前的地坛有是什么样的。明确:现在的地坛是荒芜的:“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高墙”等;“散落”了“玉砌雕栏”(板书:荒芜)四百年前的地坛是金碧辉煌的“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有情感地明确:经历了 400 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愚蠢”,而目前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失魂落魄)4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种缘分,“我”一开启地坛就对它形成了依赖感; 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受使“我们”走至一起。(3)思考 明确:“在满眼弥漫的恬淡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 时间,并见到自己的身影。

” 作者想见到自己的身影,那么证明他想探讨一些疑问。 所以思考只是他去地坛的一个原因。 (4)生命的暗示 明确: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镇里,有这种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他失魂落魄,需要思 考的之后,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安排好了的。那 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作者在上面说的:我一下子就理解 了它的动机。这意愿指的是哪个? 明确:生命的暗示 (5)逃避 明确:作者说他忽然之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所以他要躲 避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这里的两个“世界”分别指现实中的 世界跟作者眼中的世界。他想逃避现实,所以他到地坛去。 小结:作者活到最愚蠢的岁数忽然残废了手脚,所以他 要躲避现实,去宁静地方思考问题,他选择了跟他有着宿命 的缘分的地坛,在那里思考问题。5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那作者是不是就此沉沦下去了呢?我们来看第五自 然段,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 5 自然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 出才能代表地坛景物特点的语句。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那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那里?请你们结合相关词语 谈谈自己的见解。 (1)祭坛两边的老槐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茂盛得自在坦荡。

我与地坛 教案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

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丢弃但生命仍然坚韧。 “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 命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飞奔 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 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树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树叶,轰然倒塌,摔 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啼鸣,窸窸窣窣窸窸窣6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窣片刻不息。” 解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明它仍然是荒芜的故土的城墙,但它并没有因此而乏味, 而是用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学生演讲时,教师作点评,最后总结: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 独特的形式展现着生命的坚韧。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 因生命的怯懦而抛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他们展现生命的缤 纷,诉说生命的美好。(板书:荒芜不衰败) 3、同学们,我们中间说过,作者跟地坛有着共通点, 有着相似的命运,那面对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事实, 作者体会到了哪些呢? 在教师回答的基础上同学总结: 作者觉得了生命的迸发,促使他探讨生与死的难题,促 使他与命运斗争。

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 然残疾,但是不需要颓废!(板书:身残志不残) 4、作者在园中思考,那他首先探讨了哪些问题呢?我 们来看第六自然段,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 样的耐心和方法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好,那么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作者针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他得出结论了7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吗?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难题,而并非上帝还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留给我们这件事 实的之后,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春节。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小结。 作者想通了,既然出生了,那将要好好活下去;既然死 是必定会来临的,那么,就必须想想应该如何活下来。 5、那究竟需要怎么活下去呢?我们来看第七自然段。 关于这个疑问,作者是如何说的?请你们把读一段课文, 从开头读到“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学生重读后校长回答:关于如何活这个难题,作者一下 子想清楚了吗? 学生提问,教师总结: 没有,他说这不是一瞬间能想清楚的事,所以在十五年 当中,他不断地去地坛里反思。

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 教案

6、那,在这十五年当中,地坛遭遇了哪些? 明确:被人随意雕琢 地坛被人肆意雕琢,但是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 改变的,这里的“有些东西”指的是哪个? (1)譬如祭坛石门中的夕阳,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8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描绘得灿烂。 (2)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起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3)譬如冬天雪地上小孩的脚印,总令人猜测它们是谁,曾在那里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4)譬如某些苍红的古柏,你焦虑的之后他们镇静地站在那里,你喜悦的时侯他们仍然镇静地站在那里,它们没日 没夜地站在那里从你没有出生常常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 的之后。(5)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妖艳的草木 和泥土的味道,让人想到无数个夏天的事件。(6)譬如秋风忽到,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 坦然安卧,满园中弥散着温暖而微苦的味儿。那以后你们来看一下这些景物有如何的一同之处? 明确: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都有某些不好的境况, 但它们仍可或永恒或从容应对或勇气抗争。(板书:形体改 变、精神不变) 解读: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夕阳,寂静的光辉平铺的 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描绘得灿烂”这句话可以看出 落日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依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他们展现 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到,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9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摇歌舞或从容安卧,满园中弥散着温暖而微苦的味儿”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仍然保持魅力的身姿,生命虽逝,却可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它安然。

这正是“落白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足迹苍黑的古槐、草木和碎砖的味道跟树叶都证明了这院子里也有生命的氛围。面对这种的一个古园,作者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敢跟决心。从古园的陷入中,作者悟出应对苦难要勇于地活下去。(勇往直前敢于斗争)三、总结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在被他们大肆雕琢后一直精神不变,作者从地坛那里发现了自己的身影,在地坛里进行了对生命的探讨,但是,关于需要如何活下来这个难题,在这一节中作者并没有很明晰地给出答案,而这个难题,也不是由作者一个人解决的,在他探讨生命的乐趣的时侯,有一个人,始终站在他的身后,支持着他,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那么,关于自己的父亲,作者有做了如何的表述与回忆呢?我们下节课将一起学习,请同学们回去以后预习第二节的内容。下课。四、板书设计地坛荒芜不凋零形体改变精神不变我与地坛10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我身残志不残勇往直前敢于抗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母爱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是天地间一种至真到纯至深至厚的情感。古今中 外书写母爱、赞颂母爱的诗人不胜枚举,作品也层出不穷, 比如大家都更熟知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教案怎么写_我与地坛 教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 诗,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对已经远行的女儿的害怕,那么史铁 生既是怎样表现父亲对自己的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 看课本第二节。 板书课题 板书我与母亲 (二)讲解 1、作者说他“总是独自回到地坛去,曾经帮父亲出了 一个怎样的窘境。”那么作者曾经的行为究竟给儿子出了一 个如何的“难题”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自然段,请你们仔 细阅读并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在师生提问的基础上学生总结。 明确: 这是一种无法调和的争吵,母亲宠爱弟弟,担心孩子, 但同时她既理解父亲,面对女儿说承受的苦恼,他想问却又11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怕会触碰到儿子的伤口。 2、那面对这种的伤痛,母亲既是如何想的、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从中找出答案。 明确: 她思来想去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回来,未来的日子是她自己的,如果他真要在哪园子里出了哪些事, 这苦难也只能由我来分担。”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看待、更没有放弃,而是 “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来,母亲期望直到父亲找 到一条通向自己美好的道路。3、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 的人?明确:疼爱并理解父亲。

其实,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给自己的父亲做了 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哪个呢,请你们一起读起来。 学生齐读:“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更苦的父亲。” 请你们来说说,为什么,史铁生觉得他的父亲是活得更 苦的一个母亲? 学生回家,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父亲不光是会宠爱弟弟,而且她理解父亲, 她明白母亲内心的苦,但是父亲仍不理解她的爱,她整日活12 / 17《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在苦恼与怀疑当中。 4、作者说,他曾经不曾想为父亲想过,那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去反思母爱,感受母爱的呢?他既用了如何的方法? 明确:在她猝然离世以后才有余暇设想。 在父亲猝然离世以后,作者才起初去体会、去理解父亲对他的爱,所以,他只好用回忆跟想法的方法。 5、作者借助回忆跟想法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在课文中有三个情节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母亲的爱,请同学们找回来 并探讨自己的见解,这些剧情是如何体现了母亲的爱。明确: (1)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既反身回来, 看见父亲却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 院去的哪处墙角,对我的回去竟一时没有反应。 母亲在父亲走出家门后还在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久久 不去做别的事情,证明他对父亲爱得深沉,又担心女儿这一 次回来会不会出事,所以她就经常保持着应对父亲离去的方 向的姿式,内心冲突交织,才会对我的回去“一时没有反应 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