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教案,恨不能重上一遍《猫》
迷恋按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于教学而言,只有教,然后才能知不足。
老舍先生的《猫》刚教完,今天读到一篇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以“正话反说”为线索,横则贴近学情,纵则循序渐进,实在够聚焦、够清简。
现在分享给诸位,并配上自己的一些反思解读。
“正话反说”,又曰“明贬实褒”,以“反说贬义”之形,表达“褒义正话”之实,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能形成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老舍先生的《猫》,无疑是“正话反说”的典型。常态教学,都是抠句式、作对比,以达成体悟言语之情,需要在梳理障碍、理解内容之后,直入主题,抱着“正话反说”,一顿穷追猛打,但对于首次接触且极具思维智慧的表达方式,其实学生很难一下打开思维,顺势接纳,这就导致师生终究不能处于相同的思维节奏,对话卡壳。这篇教学设计,从教学生词开始,处处都在隐隐渗透“正话反说”,一路走来教案怎么写?,直至正式教学,学生蓄足了储备性认知经验,毫无突兀之感,自然能够教得顺,学得深,练得透。
1
明特点
课堂伊始,教学生字词、梳理语句,是常规之举,但也是必须环节。纯粹教生字新词,作用有限,自然落入俗套。如果借助生字词的契机,与教学目标对接,为达成目标,或铺垫认知、或激活经验、或铺垫情感,则能取得一箭双雕的功效。这就需要在选择词句时,多费一番苦心。就这篇课文而言,可以选择这些词句。首先,四字词语类。
无忧无虑 丰富多腔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枝折花落 屏息凝视
——在整体了解大意之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四字词语内部之间的关系:有的字,意思相近,比如“无忧无虑”“枝折花落”“屏息凝视”;有的字,意思则完全相反,比如“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等。发现这些特点,绝不是和学生玩文字游戏,一方面可以利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精准地理解词语意思;另一方面,在学生意识中,建构起“相近”或“相对”的概念,为后续认识“正话反说”中矛盾双方既有内在联系、而又既然相反的特点奠定基础。其次,相对词句类。既然是“正话反说”,言语形式定然是矛盾点重生。如此类群化呈现的语言现象,拥有强大而鲜明的教学合力,有必要在教学中单独呈现。为此,教师出示源自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的一串词组:老实又贪玩 贪玩又尽职 什么都怕又勇猛丰富多腔地叫唤又一声不出 腿还站不稳又淘气——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猫的真实写照。如此悬殊的特点,居然就真的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出现了。此处,不妨再往前推动一下:其实,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相对的性格,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尝试用“……又……”说一句话。 比如:喜欢跟人聊天又爱独处 、怕高又爱坐过山车、喜欢早锻炼又爱睡懒觉。
从关注四字词语,到矛盾感十足的词组,直到最后短语句式的微型运用,看似消除障碍、读好课文,实则对接了本节课的核心价值点,在“小试牛刀”中,初步把握了“正话反说”的特点。
2
知内容
层次结构,属于“言语形式”。但梳理层次,却离不开“言语内容”。因此,课文的层次,则是裹挟着内容的形式外衣。层次的设定,受内容关系的影响。因此,对《猫》一文层次的梳理,则又是一次渗透“正话反说”的契机。先从题目“猫”入手,将整篇课文划分为“长大时”和“满月时”,并在初步阅读中,分别定位于猫的“古怪”和“淘气”两个方面。——这一步,是从课文整体角度入手,从轮廓层面,解决了课文板块。基于这样的板块架构,作者又是怎样将“古怪”和“淘气”的特点,凸显出来的呢?作者分层描写的内容,就与“正话反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写“古怪”,就构思了三个层次:既老实又贪玩,而又尽职;高兴时不停叫唤,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胆子小却又勇敢。再比如写“淘气”,“正话反说”的意味也是有增不减:不断摔倒但又随时爬起来,即便摔疼了不见它哭,开辟新场所又把老地方搞得枝折花落。古怪吗?着实“古怪”;淘气吗?当然“淘气”。怎么看出来的?作者条分缕析,层次鲜明,逐个按照构思时设定的“描写点”,按序展开。整个梳理的过程中,教师以 “猫”作为表达的最终归属,逆向推理:紧扣最终的落脚点,整体划分“长大时”和“满月时”两个不同的部分,紧扣不同阶段的两个不同特点,将学生的思维伸向板块的内容层面,继而提炼出猫性格、行为上的诸多“矛盾”处——作者正是借助这些矛盾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将“古怪”和“淘气”,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都是相同的“矛盾”表现,这里的探究与第一板块中提炼出来的词串,内容上完全相同,但意义却大相径庭。首先,有了语境的浸润。这些矛盾表现,如鱼得水,就不再是机械的词串,而能在文本语境的浸润和驱动下,生发出独具魅力的内在意蕴,学生的感知更鲜活,更深入;其次,有了明确的指向。第一板块重在解决生字新词,顺势感知“正话反说”的特点;而在这一板块,则指向于课文的结构层次。学生不仅了解了“正话反说”的内容,更洞察了课文的结构层次,让“矛盾点”不再孤立地呈现,而有了更加明确表达坐标。
3
析作用
教学价值点,需要预设,甚至需要精心开掘,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经由学生选择并认同的,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内容。这就如同家长给孩子做菜,绝不是仅凭家长意愿,擅长做什么,就全部做什么,而更应该根据孩子成长的营养所需,做出最合适的菜肴,甚至连孩子的口味,也应该作为不得不考量的重要维度。所以,该教什么?教师可以心中有所设定,但务必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基于上述梳理层次的板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其中的秘妙:比如,这些都是展现猫生活状态中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后续,学生还可以有更加纯粹地发现:每一特点中都有两层意思,而且这两个层意思好像是相反的。有了这些发现,就筑牢了向深处开掘的基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质疑:要赞美猫,要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当然得写优点啦!为什么作者会莫名其妙地写猫的“缺点”呢?当然,这一质疑具有极强的思维含量,不可指望学生直接有所体悟,而应该将其定位于教学板块的方向,教师仍需要提供相应的策略和工具作为支撑。
工具一:对比
比如依照常规思路,删除缺点部分,只保留优点部分,再次组织学生阅读,在对比中发现教案怎么写?,没有了缺点的辅助和点缀,猫的特点反而并不鲜明。既有优点,也有不足,这样的猫才是真实的,才是生活中常见的猫,才越发令人喜爱。
工具二:推测
既写优点,也写不足,那作者究竟是夸猫爱猫呢?还是贬猫厌猫呢?组织学生再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感知和辨析。——这实在是个精妙的问题。“妙”就妙在,这需要学生基于语段的整体视角出发,没有支离破碎地肢解所谓的关键字词;“妙”还妙在,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自我阅读的真实体悟,将作者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相对理性的技巧,都融入到学生感性化体悟之中。
4
悟情感
品味文本、涵咏语言,需要思维的介入以形成自我发现,同时也需要情感的融通,以强化体验。思而无情则“生硬”,情而无思则“无质”。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理解维度下,对文本内涵和主题的突破,更是对理性认知的无痕深入。伴随着上一板块“爱猫贬猫”的问题,学生自然流露的情感,为朗读蓄积了支撑朗读的基调。比如“优点”的部分,猫的尽职、勇猛、温柔可亲、天真可爱,作者极尽赞誉之情,将发自内心的喜爱,融入语言文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饱满的赞叹之情朗读;再如“可是”的转折,就可以在朗读中辨析:转折语句,表达的重心都在后面,以在认同、宽容、接纳猫之不足的基础上,将其优点,借助“任凭……也……”“非……不可……”的句式,感受“不足”“可是”等词,对于衬托作者喜爱之情、外显作者喜爱之情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接着“缺点”的部分。作者大量选用了象声词,比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是怒火中烧的责备吗?显然不是,语气词让作者如同坐在对面,与我们亲切自然地交谈,将对话的喜悦、轻松、愉悦之感完全展现出来——这种毫无责备之意的“变相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展现语气词的表达效能,将作者对于猫看似“讨厌”实则“怜爱”之意凸显出来。基于这样的交流指导,学生的朗读不仅心中有向,更是手中有策:优点处,极尽盛赞之情;转折处,展现语义变化;缺点处,则借助语气词将隐藏情感,融入其中。由此一来,“正话反说”就不再以策略的形态,贮存在学生思维中,而是以具体、感性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
5
用方法
从读到写,是教学写作策略的必选动作,但教师要基于具体学情,规划好迁移运用的层次和步骤。不妨先从文本语境入手:猫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性格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矛盾、古怪之处呢?也试着用“说……吧……可是……”,说一两句话。比如:说它孤僻吧,的确是呀,经常独自一人,好像无人交往的独行侠。可是,它要是遇到什么事,连大白鹅走路的姿势,都会看不惯,非要管上一管。随后,从文本语境转向生活语境:你身边有这样性格矛盾的人吗?请你从中找出一对相反的词语,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要能对相反的两个词,分开做具体描述。比如:我家爷爷的性格着实有些古怪。说他很懒吧,他确实经常躺在沙发上睡大觉。可是只要遇到逢年过节,奶奶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再看他,从早忙到晚,一点都看不出懒惰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勤快人。从读到写,教师并没有试图一步登天,而是搭建了从文本语境向生活语境的跳板,在学生读写思维的迁移中,设置了一根纽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地发展。“正话反说”的习得、内化与迁移,不能靠灌输,而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浸润在语境中,通过不同板块的逐层推进,让学生真正识别“正话反说”,感受其特点、辨析其作用、体悟其情感、迁移其方法。
《我在小学教语文》当当、淘宝、京东均可购买
点击“原文链接”优惠等着你
长按图片,遇见好书
如果它硬要当作经济问题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