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上)
《汉语课程标准》将学生每学期要完成的基本学习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并有具体的目标描述。这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那么,我们在根据中国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 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能力的培养是汉语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首先强调的一个方面。
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比,语言的“知识与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突出学科特色。没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就不会成功。中文是教的。《十八岁等》(苏教版义务高中一)教学目标设计)请看以下设计:
(1)掌握文章对两代人的矛盾、阅读、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⑵通过多次对话,让学生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⑶重视与父母的积极沟通,学会尊重和爱护父母,关心他人。
上述教学目标虽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但与汉语教学目标不同,因为没有突出汉语“知识与能力”因素。将此作为班会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似乎更为合适。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可能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强调“知识和能力”在三个方面的重要地位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失去“自我”。为此,我们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要重视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理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所说的语言“知识”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不管怎样表达,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浮现在我们面前:汉语知识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基础知识(或者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案的教学目标怎么写,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是荒谬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完全分开的。并不是说把所有的基础知识都积累了,才能培养出基本的能力。学以致用教案的教学目标怎么写,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同步进行。知识的积累促进能力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的积累促进能力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的积累促进能力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其次,把教材的特点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学永远要以身作则。在汉语学科方面,我们依靠汉语教材传授汉语知识和汉语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汉语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提高汉语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就某篇课文及其教学而言,不可能涵盖课程目标的全部要求。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十八岁等》一文中,
第三,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汉语课程标准强调:“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汉语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中国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课文一起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而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教学。”这些陈述,对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革命性的,就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也有道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刻意追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表现之上的。有必要,但刻意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是不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认为汉语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应掌握的语言知识是不妥当的。反对系统地、集中地教授汉语知识也是不妥当的。不同的知识应该区别对待。有些知识可以随课文一起学习,但有些知识必须系统地学习。如果语法知识是学过而不考的,很难从论文中学到东西。因为没有单句知识就不可能说复杂的句子,没有词组知识就不可能说单句,而没有单词知识就不可能说词组。只是“跟文学习”语法知识,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新课程实施后,很多地区的初高中生大多对语法一无所知,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高度重视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 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语言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
中国课程标准说要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设计课程目标,而不是把它们设计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知道,具体文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用行为动词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描述,它必须是可操作的,可以进行相应的检验。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说得准确,还要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必须注意三个特点:
首先,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整个学校时期由浅入深的特点。
课程目标的逐步实现应体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两个层面。例如,在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求时,从教学形式上,学生应在具体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课文:初级阶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某篇课文的一定要求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阅读,最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从教学要求的层面来说,一定有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过程,由Fragment到整篇文章,从理解、接受到评价、质疑,从简单到深刻。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螺旋式和渐进的过程。有时为了达到某个目标,需要反复学习和训练。当然,这种重复绝对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重复和加强。
其次,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有统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特点。
汉语课程的目标是学期性质的目标,其成就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目标时,一定要着眼于整个学期,统筹兼顾。如果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和要求,可作如下安排:七年级逐步要求“讲所学、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连贯、不偏离主题”;八年级要求逐渐“积极、集中、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一定的学期内,课程标准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有整体的安排,但最终的实施必须是具体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客观上对高中语文教学做出了总体安排。在必修课中,要保证全体学生打好基础,实现共同的基本目标。在选修课上,要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个人倾向”,“努力满足学习要求,支持特长和个性发展”。所以,在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不同类型课程的具体目标。以诗歌和散文的教学目标为例。必修课要突出基本目标:“能感受形象,能品味语言,能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能体会其艺术表现,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而选修课则要突出发展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要有统筹,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阶段性特征。
第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必要基础,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学生的特点。根据维戈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是针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要么太高要么太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杨江的《老王》,让初中生学习(个人教育版),它的教学目标可以是:根据课文材料,总结老王的素质;让高中生阅读(江苏版),其教学目标可以是: 探讨老王的品质价值:虽然命运不幸,但他坚持自己的道德良知;学习作者等待他人和自我剖析的品质(关于“幸运者以不幸者为耻”的理解)。不同学校阶段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不同的。在同一学校阶段(或同一年级),学生的基础不同,引导学习的方法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因为首先要达到中国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共同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课程目标。
三、汉语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汉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元素。
教学“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显着特点。中文课程的资源几乎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就阅读材料而言,实践写作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包括科学文化:自然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包括社会文化:人类情感、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可以说“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征”。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汉语课程标准中“情、态度、价”的内容非常丰富。新课程实施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自觉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两个现象需要纠正:一是标签化,二是泛化。
所谓贴标签,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写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叙述教学目标时,不必贴上“情感、态度、价值”的标签。因为目标内容的叙述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没有必要给它贴标签。此外,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同时,往往还有情绪化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元素。
所谓泛化,就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人性化。例如,有人这样设计《西边天际》的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知;(2) ) 体验和认同悲剧美和英雄情感; (3) 掌握课文中对景物的描述,学习虚实的表达方法,能够恰当地安排线索和结构; ⑷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⑸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性 思考,美学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且能够诉诸语言。”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仔细考虑语言表达和项目的调整。在五个项目中,有三个教学目标直接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落实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共同任务。当然,汉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这方面完成更多更好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实施涉及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我们汉语教学的职责。
中国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是非常合理的,但要高度重视“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地位教学中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但要突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待深入探讨。
江苏扬州教研室225000
不是网络文学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