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 莫让‘吊瓶森林’压垮了健康

2017-12-25 03: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_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_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记者 蒋黛 文\图

核心提示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曾透露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一年,中国医疗输液共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现如今,输液已经成为很多患者治疗疾病的首选方式之一,“生病了输液好得快”的观点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这种过度输液的后果究竟如何呢?

“吊瓶森林”违背了用药基本原则

感冒发烧了,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一问题,市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吃药。那么,如果想让病快些好,又该如何呢?很多患者的回答也十分一致:“那就去医院吧。”冬季是感冒等各种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也是各大医院输液室最为忙碌的季节。人们将医院里输液瓶林立的场景形象地称为“吊瓶森林”。在走访了西安市几家医疗机构后记者发现,“吊瓶森林”的确是医院里的常见景观。

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_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_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

2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粉巷的西安市第一医院,虽然时间刚过早上9点,但该院的4个留观室里已经有20多位患者,他们或坐或躺,头顶上方大多挂着输液吊瓶。家住广济街附近的高先生,一早就和爱人一起来打吊针了:“开始是我一个人感冒,本来想吃点药就好了,结果不仅没好,还把我爱人也给传染了。”这下高先生着了急,担心再给儿子传染上,就拉上爱人一起来了医院,医生问过情况之后,给高先生和爱人各开了三天的吊针:“还不是为了能好得快一些,要不这大过年的,谁愿意来打吊针啊?”

“门诊上的病人,有90%不需要输液,而现在的事实是,有90%的门诊病人都正在输液。”提到过度输液的现状,交大一附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孙忠民深有感触:“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这是医生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现在的很多病人甚至医生,都在颠覆这个基本原则。”就拿感冒这个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大部分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些医生只要一见感冒的病人,就先给他打上吊针。其实患者只要多饮水、多休息,很多感冒不用吃药就能自行痊愈。医生之所以一见到病人就上猛药、上好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孙教授解释道,比起口服药来说,静脉输液见效更快,能让患者及早地看到疗效:“医生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无论大病小病都给病人大量输液,虽然减少了医患之间的冲突,却违背了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是违背了因病施治的基本要求。”孙教授认为,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每一个医生首先应当自律,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及时的诊断,不应该用的药坚决不用,不该输的液坚决不输。科学、认真的对待每一位病人,避免过度用药现象的发生。

输液的泛滥虽然看似是一个医学问题,但在其背后潜掩着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除了医生的自保心态以外,医院的经济效益也是推动输液过度的原因之一。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言论《当打针成为往事》中曾提到:“由于补偿机制不合理,我国公立医院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卖药’。同样是治病,输液和打针的工作量相当,但经济效益差距悬殊。如果病人的输液量减少,必然会导致医院经济收入的下降。因此,输液自然成为医生的首选。”在采访中也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个别医务工作者违背职业操守和相关规定,与医药公司私下达成利益关系,以“大处方”、“大输液”的方式从中谋取经济利益,也是形成过度输液的幕后推手之一。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切断医生和医药公司之间的“利益链”,使过度输液现象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

病人:要求输液只为“快速见效”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不少市民都患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现了这类疾病,大多数人都不愿去大医院排队就诊,就近找小诊所或社区医疗机构挂上几天吊针,是很多市民的首选。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在西安市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观察室里,记者也见到了不少正在输液的患者。“现在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正在值班的护士长韩娜说,“过年前那段时间,每天都有100多位病人来这里打吊针,把观察室占的满满当当,护士都忙不过来,那场面确实令人担忧。”记者在观察室中随机询问了几位患者,他们大多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来就医的。“其实也不怎么严重,就是有些嗓子疼,”正在打吊针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医生说化验结果显示有一点发炎,建议我吃些药就行了,但我还是坚持要打三天吊针。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主要是担心吃药好不彻底,如果再复发岂不麻烦?”韩护士长告诉记者,来输液的病人大多都有和王先生类似的担忧:“怕吃药见效慢、怕给家人传染、怕复发,因此他们一来医院就要求输液,认为这样就能‘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