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观念是多读感悟。通过学生的适当引导,带领学员读背诵读,读中想象,读中叙说,读中体会,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结。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像三首古诗词所展现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景色图。师问:这是那里?你可用一些古俗语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展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感受这种美好的美景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词句,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景等写意画,可以帮助教师读诗歌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古代作家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用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下午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文,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通过译文,初步认识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知道了这些内容?
(2)你也有这些内容不明白?提起来探讨。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鼓励教师在恰当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含义。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飘泊生活让他饱受了人间坎坷的味道,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哪些新的感受或问题。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看见些什么?会想起些什么?
(3)本来,还有很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这次他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那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互相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跟他互相看呢,这里你看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认为应当把这些句子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即将问过上述这些难题,此环节的弊端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无法深入,教师必须再追问)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介绍作家作诗背景,让教师可透过词语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师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唯美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长短、轻重来营造这些场景?
2.试读后,用铅笔在读完的词语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粉笔标注的出错记号,再用铅笔把恰当的重音、长单词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哪些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表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小学语文描写景的课文教案怎么写,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文。“螺”,常见有螃蟹、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外形,因为“君山”上林木葱郁,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句子的理解,不明白的相互问询。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让学员充分自读,再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然后相互交流,初步知道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场景:你大脑中有什么魅力的图画?边读古文,边想象,再看看头脑中的场景。
2.教师强调以下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含义。你大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色)。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哪个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如何回事呢?
(5)“白银盘”指哪个?这里的湖水“白”,与中间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形容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很明白,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冲突的地方,能引起教师深入探讨,体会诗的诗意。
四、诵读诗歌,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诗歌,想象场景,画出唯美。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那组画得很符合诗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可表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律诗?词牌也称为词格,是清唱用的前奏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宋代诗歌以诗为主,因此,要帮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平仄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含义。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语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古今名言,被后世广泛流传,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问答,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语来提问。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小学语文描写景的课文教案怎么写,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员体会作者抓住更典型景色来体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起了哪些?
“绿如黄”又说出了哪些景致?你感受到了哪些?(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光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教师已经强调并缓解了这种弊端,这些难题就不必再强调)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探讨体会的程度,同时也鼓励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今天知道“能不忆江南”的缘由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却用词来提问,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提问,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应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感受。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可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叙事的)
异:体裁方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采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形容最巧妙,第三首对比十分强烈。)
3.再读古文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增进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方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师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并且体现手法的小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强化。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很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状况下,大量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我们教学应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员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受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应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抛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巨大变化,很多小朋友认为了解了每个字或词的含义,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询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很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此文收入《名师同步示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丛书》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