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乐题库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同学,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必须注意这些难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学生教研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一直写到的“备学生”或“了解学员”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只是学生在上课前应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对待,这似乎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一直将研究的重点放到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特色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差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含下列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跟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处于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跟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知道学生原有的常识、技能跟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跟生活心得的细心分析,是设计合适每个教师学习的课堂过程的起点,对学员把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师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应知道学生学习的打算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须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师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教师的不同数学学习认知模式
学生的思维差异跟不同学习风格教案分析怎么写,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认知模式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学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及课堂教学目标跟学习内容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于学员的学习风格、认知差距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思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探究,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考量学情分析针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阐述教学设计为什么应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知道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跟方法
能否正确掌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课堂设计能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让一节课的课堂目标无法推进,难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至顺利的喜悦;难度过小对学生或许没有挑战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
(二)学情分析是知道学生学习困难,预见学习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的状况:很多学生教案写得很高而课堂效果仍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只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确定的课堂重点、难点,而忽略了学生的确切情况,自然难以超过、突破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应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需要把学习跟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必须仔细探讨学生的状况,学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借助观察、询问、调查,深入认识学生尚未学过并把握的内容、学生尚缺少的常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因等。这样就能了解到真正的学情,让课堂有的放矢。
三、能够提高课堂设计有效性的学情分析应该怎样实施
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学生课前预测,而是把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状况结合出来探讨。学情分析要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课堂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和“预测可能性”的探讨
当我们对下面几个方面的状况存在疑虑,不知道需要怎样确认时,我们就必须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了:当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那里时;当我们不知道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时;当我们能够确认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时;当我们不知道学生的认知模式,无法确认学生认知的难点在哪里时。
学生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跟技能等方面的打算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教师依据教材、文本、课标的要求,应该具备的常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一同作用下,已实际具备的常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个体经验等。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降低无效劳动,有效消除教学中的浅层性。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分为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别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北京版课本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无论是从课本还是从课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员把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课前学情分析中看到,很多学生都早已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但是质疑“为什么”,学生仍说不出所以然了。在这些状况下,该怎么确定本节课的课堂重点呢?显然,应是计算推导的起源,而不是计算推导的记忆。于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放在使学生用单位体积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上。在小组合作测量4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体积之后,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前不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已经清楚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现在知道了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乘宽。可见,由于学生进行了充足的学情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课中学情探讨:对教师学习状况的即时或延时分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每个学员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依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教学,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应该加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借助认真的观察和聆听,及时了解师生的所思、所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教案分析怎么写,准确知道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并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应该出发,有效开发跟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即时分析的状况,可以在课下借助对教师纸质作品的剖析结合访谈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三)课后学情分析:对教师学习结果的反省分析,通过优化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经历过课堂教学时候,教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一定有了非常全面、深刻的反思,这些都是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另外,学生课后的训练情况也有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根据,从学生完成训练的质量,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跟教学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跟学习习惯,对确认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平移”一课第一次授课完毕以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首先看到在前测中对学情的剖析是不足的。前测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在方格中对“点”和“图”平移的掌握状况。通过再次前测发现,学生的难题在于对“对应点”的体会不够深刻。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修改:在进行“点”的平移之后,加入了“线段”的平移,并且是一条水平直线进行左右平移。这时学生看到,要恰当表述线段进行了如何的平移,必须找到一组正确的对应点。在教具上,我把两条线段左端的切点用红色彩纸进行包裹,右端的端点用白色彩纸进行包裹。授课中我看到,学生在这个难题的提问上逐渐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是看了两条线段之间的空格数;另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同样形状的端点才是一组正确的对应点,才是线段上的同一个点平移前跟平移后的位置。因此,通过辩论,在“平移线段”这个环节,学生即将很好地攻破了找对应点这个难点。在接下来描述三角形的平移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将在图形上找对应点这个方式迁移运用,成功攻克了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发生的难题,也顺利攻克了学习中遭遇的困局,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师学习的有效性。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设计】相关文章:
1.点跟线的教学设计
2.名师作文的课堂设计
3.《翠鸟》的教学设计
4.数学广角的教学设计
5.关于《写感谢信》的教学设计
6.《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7.《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8.《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