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学习笔记: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怎么设计

2020-12-09 00: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复习教案怎么写_复习教案怎么写

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怎么设计不管是以前上课还是考前的备考,都不能忘了做好教案。那么呢?下面是我分享给你们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希望你们喜欢!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一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研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可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难题。 2.能从多个视角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缓解问题的素质,发展认知。 3. 感受数学常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幸福。 教学重点: 正确预测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难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难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难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 激活思维 1 、引言 教师介绍中学体操比赛活动状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 10 人,有 8 行。有 3 个方阵。 3、提出难题 根据搜集的数学信息提出疑问。 教师把强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 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或许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 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 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复习教案怎么写_复习教案怎么写

4、解决难题。 首先引导学员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 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之后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如何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难题,看到主题图后会迅速搜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可知道表达出构想的过程,如下: (1)、10×8 =80(人) 表示求 8 个 10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 =80(人) 表示求 10 个 8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难题的模式。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动机采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员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认知。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难题的思路跟思考过程来完善学生的解题模式,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充分打算。)二、探究新知 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疑问: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3 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办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式)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 学生的缓解策略也许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10×8=60(人) 80×3=240(人) 第二种: 8×10=60(人) 80×3=240(人) 第三种: 8×3=24 人 24×10=240 人 第四种: 10×3=30 人 30×8=240 人 第五种: 80×3=240 人 第六种: 10×8×3=240 人以及 8×10×3=240 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提问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讲稿演示学生探讨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

复习教案怎么写_复习教案怎么写

黑板上除去同样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式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看到更简单的方式。基本原则引导全体学员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动机:引导学员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难题的模式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能恰当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格规范把解题的内在认知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教师解 题过程中认知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复习教案怎么写,体验到缓解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三、巩固应用 发展认知 1、课本中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训练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表现了缓解问题策略的多元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员利用学会的认知模式,掌握了的缓解问题的思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可判定出学生把握新知的状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 24 页,每页可以放 4 张图片,( ) ? (设计动机: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员思维的灵活性。) 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的常识有系统性的了解,初步养成回顾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复习教案怎么写_复习教案怎么写

(二)过程与技巧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的相关常识复习教案怎么写,培养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观念跟能力,发展学生认知水平跟解决难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跟价值观 帮助教师积累数学活动心得,感受数学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络,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常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解读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的常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在缓解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常识,培养教师解决难题的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的常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阐述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 100 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哪些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宽度应用到哪些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什么?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哪些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 【设计动机】通过语境的营造及老师的激趣,激活学生已有的常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员可迅速开启学习状况。

复习教案怎么写_复习教案怎么写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员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厚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课件出示教材第 102 页的第 5 题。) 先使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看看自己的看法。 ②量一量:量出以下指定线段的长度,并选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式。 ③画一画:(课件出示以下的题目。) a.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直线。 b.画一条比 5 厘米长 2 厘米的直线。 c.画一条比 5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了解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份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分析。 (2)角的分类 ①课件出示以下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看看你的判定方式。③在以下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哪个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哪个角?会有几种不同的状况? 先使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时钟目前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哪个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秒针和时针形成直角。(3 时、9 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哪个角?(教材第 101 页的第 3 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时钟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了解、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备考,而是使教师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缓解问题的素质。

(三)巩固中加强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 104 页的第 9 题 先使教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原因。 2.课件出示教材第 105 页第 10 题 先让学生大概,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教材第 105 页的第 11 题 先使教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课件出示教材第 105 页的第 12 题。 先使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时钟上钟面和时针组成的角是哪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员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四)总结中畅谈收获;通过现在这节课的备考,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觉得那;《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表内乘法的常识的梳理过程,对;(二)过程与技巧;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员提出难题和缓解问题的;(三)情感态度跟价值观;帮助教师积累数学活动心得,感受数学思 【设计动机】通过训练使学员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完整。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探讨、主动参加的观念,做到可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难题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幸福。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现在这节课的备考,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觉得这些地方也有问题? 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讲义三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 P121 第 9、10、题和 P125第 9、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 千克=1000 克,并可进行简单的推导,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观念。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 克与 1 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 克与 1 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 千克=1000 克 2、说出生活中有某些物体的品质是用公斤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 P121 第 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 P125 第 9、题) 5、活动内容(每 4 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件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种物件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更接近实际厚度。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打算好的物品的品质贴在物件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3000 克+5 千克=()千克 9 千克—2000 克=()千克 4 千克×6=()千克 81 克 ÷9=()克7 千克+500 克=()克 (2)在括号里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