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成...

2019-06-27 22: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_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字体:(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发展走的是一条以改革为主调,改革与建设并进的渐进增量式的道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一个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段。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 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十分重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xxxx”重要思想,贯彻xx大及xx大三中全会精神。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一大的“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到十九大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永远牢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国际方面,中共属于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分支,直接由共产国际领导,中共所作的决策都需要经过共产国际的同意,再由中央来决定实施。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发〔2015〕40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皖发〔2016〕30号)下发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中心组带头学习,认真吃透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_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积极拓展时期。时间跨度为从十六大至十八大。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规划,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措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涉及政治权力构成的具体改革办法。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这一政治目标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中首要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改革进程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2008年2月举行的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深入发展时期。时间跨度为从十八大以来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强调: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我国法治事业上新的里程碑。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

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政治建设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罗 丝和谐大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治校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列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_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经过30年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下,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更加健全,规模不断扩大,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更具生机和活力。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将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其在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基层民主制度有较明显发展,推进了基层社会自治。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明确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也稳步推进,并于1998年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本建立。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完善行政调解制度,规范行政调解程序,改进行政调解方式,增强行政调解效力。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发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行政调解工作,完善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

第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现代政治是一种典型的参与性政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取得巨大进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真正享有了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建议权、罢免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知情权也随之扩大,人民的监督权也因监察制度的完善而得到了增强。二是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民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社会政治资源由高层向低层、由政府向社会流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有所增强,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型政治参与的发展。三是公民政治参与规模显著扩大。人大代表直选从乡镇一级扩大到了县区一级,公民参与人数增加,从而直接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规模。而在村(居)委会选举中,由于利益直接且实现了有限竞选,所以村民和居民的选举积极性都很高。四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如投票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旁听制度、测评制度、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逐渐丰富。

一是要进步本身精力境界,筑牢思维道德反腐倡 廉的防线。 武钢反腐廉倡展览的设计工作.。当下反腐败的强度和力度,反映了腐败在中国共产党内弥漫的广度和深度。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_深化体制机制改革_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积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历史经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既能够反映人民群众中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呼声,又能够从全局出发将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集中综合起来,使国家的法律与政策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协调人民内部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成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历史和人类的尊重,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必须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分清良莠、择善而从,而不能顶礼膜拜、照搬照抄。实践证明,即便是在他国有效的制度模式,如果不顾国情,照搬照抄,也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后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来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进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减少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窦双菊要求,全区政协委员要坚持政协之“政”,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为静海改革发展创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体制内外真正的“改革即革命”派的目标,是从专政走向宪政,而邓小平意义上的“中国第二次革命”,只是从极权走向威权。

第四,政治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治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能否处理好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历史证明,民主政治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关系的全面把握中,从深入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民主的辩证关系中,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处理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摆在第一位,始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一文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5]同年,他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强调“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7]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决定政治改革的内容和步骤,从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深化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