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关键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与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比如以学生为中心,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并行修辞学。,它的结构有哪些类型,有哪些类型的essay,不同类型的essay应该如何阅读等;需要更多的基本设计技巧和方法,比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设计等。这里有几个重点,讲讲教学要领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课程观为指导
过去,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对一篇独立文章教学点和教学过程的理解。近年来,关于教学设计的讨论出现了新的变化。许多研究人员和语言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只关注一篇文章或一篇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课程为导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需要考虑和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现阶段(如初中、高中,或一学年、一学期、一个单元)构成汉语课程目标的关键点是什么?这些关键点是如何安排的?这门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否相对集中?这些思想实际上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
老师希望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重点,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并达到一定的目标设定?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否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自然实现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
学生的演讲能力、思维等是否受到这堂课的影响,从这堂课中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和教科书所暗示的主要价值观是否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一致?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方面是否更有效率?这些思想实际上回答了“如何教”的问题。
如果老师在课前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并有自己的初步答案,他可以在课堂上专注于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后反思中能够经受住这些问题的考验,这表明他基本上具有课程意识,已达到课程层面的专业意识。对于一名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意识并不意味着一般教师的素质有多高。比如关心学生,有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诵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能了解各种文章。有敏锐的判断力,优秀的表达能力,对课堂的掌控力。它应该有理解的能力,判断和掌握汉语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过程。只有这样,他表达语言知识的能力才会有用。相反,如果没有课程层次的意识,他背下来的理论、概念、语言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只是一些华丽的片段,只会显得眼花缭乱,放在课堂上可能会黯淡无光。有时它们也会相互冲突,产生相反的效果。
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师等因素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真正的学术分析为出发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特别注重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但是,学情分析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首先学情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对学情的理解和分析的方法也很多,作为一个常规的、具体方法。其次,学业条件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换句话说,有时,学术条件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有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正因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个问题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
让我们开始一些关于“学习情境”的内涵的讨论。一般来说,学生的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整体代际特征和班级基本风格。如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情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人格心理特征等。这个年龄,学习需求,认知方式,爱好,关注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是社会和时代的特点,投资于年轻人,反映在“这个群体”的人身上,与学习有关活动。
以及他们可能了解散文的哪些知识。这些信息非常重要。
他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冷漠。后来换了个老师。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有意识地让他在讨论中做总结性发言,既调动了他自己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往往提高了课堂讨论的水平。这样,课堂上的反抗就成了一种动力。这是一个基于学术条件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范例。
学习情境有很多内涵。在设计课文或课文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作为考虑的重点。因此,判断学生的情况可能对本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这似乎很关键。
三、确定具体的、清晰的、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即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素。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不知所措,导致中文课程“少收费慢”的现象依然存在。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目标错位,甚至是错误的目标,仍然存在。比如,老师教鲁迅的《风筝》,举办“什么是好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放风筝的情景,看风筝。这显然离得更远了。文本。更何况讲授《愚公移山》需要非常愚蠢的批评会,
教学目标大而空,这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难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对某重点中学展出的35个教案进行统计:“发现5个非客观陈述,另外30个陈述经常使用‘掌握’、理解’和‘修行'。'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教导意图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众多且复杂,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又一难题。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最好有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专心学习和掌握。老师从三个维度写教学目标。每个维度写3到4分,一共十多分。想象一下,一节课是40到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就可以知道这些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目标太多是不够的,如果目标混杂,就更不可能实现。一锤一锤,教学思路容易混乱,学生不知所措。当然,每个教学部分都可以有一个子目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选择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
(1) 重点是理解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也就是俗称的“教学‘教科书’”。本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说什么”的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一篇议论文,教学内容是“理解题目的意思,概括段落的主要思想,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文章”;呈现什么场景,表达什么情绪,这些场景有多美,人物有什么品质特色突出”。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接受,“教‘教科书’”的教学设计受到普遍质疑。但辩证地讲,“教‘教科书’”其实是一种贴近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它有两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汉语学习具有多重价值,有些课本(教科书)不仅有价值,而且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对于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但文体表达特点不突出的经典,如《论语》等,不妨将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此外,介绍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的课文,如朱自清的《
当然,对于一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和理解能力,一目了然。如果这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只是“看懂文章说什么”,那么教学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写什么”的同时,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和“怎么写”。 ”。
(2)通过一篇文字,学会看文章,弄清楚思考问题的路径,理解文章的写作,即用课本“教”。经过多年的渗透,今天, “教书” 不“教‘教’”的观念几乎已经被大多数中国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实现“教”的教师并不多。可以说,“教书育”的难点不在于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教”的理念贯彻到教科书上。关于以下几点: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表达的特征或知识;
属于公认的某种风格的典型语言表达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捏造的知识;
是本文比较突出的核心表达特征初中语文教案下载,不应牵强和编造;
上节课没有学过或者值得重新理解的表达知识,一般不要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征具有整体性、宏观性、中观性和微观性。一般来说,宏观容易空虚,微观容易琐碎。对于课文或课文的设计,以中观的特点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差异举例:
但是,有两点需要强调。这三个级别在大小上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虽然微特征不适合作为主要内容,但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教学中注意这些微语言特征。
(3)以课文为导言,借题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课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讨论。将这种习惯带入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文中涉及的某个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历史或现在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逻辑的教学流程
“如何教”涉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是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整合到一个时间段内。 - 基于教学过程。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堂课中的一系列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的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应该实现什么?主要途径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的步骤是什么?这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方式:
从时间流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应考虑引入、学习准备、学习主要活动、总结和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考虑教师的讲课、阅读、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考虑教学过程的快慢、准备、高潮、调整、结束;
从达到的目标来看,教学过程应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应该做哪些事情,在哪些问题上可以完成多少”等不同的可能和相应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课时为单位,将上述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流程图。这种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是指“将一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部分或环节,主要部分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各部分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的优先级和紧迫性。起起落落的变化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
根据这个规则,要设计一个类,它也应该分为前后部分或部分。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部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不应该有太多的活动部分;
各部分功能清晰、重点突出;
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指向本课的总体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班的主要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通常持续大约 40 到 45 分钟。从开始下课到下课,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学习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把一节课分成很多段,但一节课的整体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太碎片化,否则就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来完成某些教学任务。通常来说,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应该分成2到4个部分。
从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比较普遍的有两种倾向。一是教学过程没有分段,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划分太碎片化,活动和学习太多。任务太复杂,没时间停下来专心学习。尤其是后一类更多。很多老师总认为,如果教学没有涵盖课文中的全部内容,不涉及相关知识,他们会觉得不踏实。事实上,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很低,难以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情境。自由状态下的碎片化信息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这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应该把它联系在一起,即上一个活动是下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和发展,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体活动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完成课堂任务的主要保障。如何保证本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的问题来形成活动的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个班级的教学过程逐步从宏观框架向具体化转变。细节,从模糊到清晰。要成熟。
五、设计合适的作业并实施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许多教师对家庭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他们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比较随意。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对功课的需求大于对质量的追求。, 缺乏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主要作用都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留和迁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关注的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习是否与学生的评价一致,这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好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