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政治文化特点 任剑涛: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2018-02-18 10: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政治文化特点_中国政治文化是什么_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

原标题:学术 |任剑涛: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学者简介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中国政治的研究。

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作者:任剑涛

摘要

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主要是要重启中华民族足以矫正世界体系冲突机制的宝贵成分,同时我们需要克制中国古代天下体系里独领风骚的古代弊端,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对人类光明灿烂的未来担负起责任。

任剑涛(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自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悲剧性的碰撞。这种碰撞没有把文野之分划得更清楚,反而悲剧性地造成中西和古今之地域与空间文明的僵化对比。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文明碰撞结果。但历史无法重头再来。从1840年走到今天,中华文明终于可以理性地筹划自己的未来,重启中华文明当中确实可以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明精粹。

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不仅打开了中国国门,更让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一个被动捱打的弱小文明和民族,常常是在舔舐自己的痛苦中努力争取崛起,基本上没有办法理性地筹划未来,或者挖掘自己传统文明当中有益于人类的因素。我们今天终于告别了被动捱打的悲剧性处境,已经在物质实力上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认真考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在中华文明天下情怀重新回到现代现场之前,我们前面提到中西文明不是进取性的碰撞和升华,而是变成中西文化的地域文明和文化对抗的悲剧结果。西方人在1500年以来呈现的“现代世界体系”和中华文明长期发展所凸显的“古典天下体系”,两个关于人类社会整体筹划的方案处在鲜明对立的状态。所以,在“中华文明再出发”大命题中讨论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需要厘清“天下体系”的三层含义。

古代绘画中外国使节来朝的场景。

“天下”首先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地域性概念。在今天的分科学术里属于地理学考察的范围。这个地理范围,随着中国政权所达范围的扩大而具有明显的变化。中国政治文化特点现在申论“天下”,似乎不可能重视这个含义。一般强调的天下“情怀”,属于最高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东西。在中间层,“天下”主要是指华族和周边民族的关联圈,这与中国古人立定的天下制度结构相关。在传统文化体系里就是周代的“五服制度”和后来的“朝贡体系”,这是由一系列制度建构起来的机制。在今天平等的民族国家之林当中,试图重建一个由中国人绝对占优的世界,把其他文明和民族卷入中华民族的天下“漩流”,并认同中华文明的天下体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我们的天下“情怀”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

为何要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

中国政治文化是什么_中国政治文化特点_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

对现代人类而言,无论是从全球性问题或者全球性治理角度来讲,由于长期受民族国家的主宰,环宇之中,保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样的价值情怀的国家不是太多。当然我们得承认和并赞扬,当下部分西方国家以及欧洲人有这样的情怀,但近期欧洲人表现这种情怀时遭遇到中东移民的挑战,以至于给欧盟造成巨大的前行障碍。而今天西方阵营中的美国,特朗普显然秉承一种保守主义的传统。不过在美国文化或美利坚文明里,仍然无可怀疑地保有世界情怀、理想主义成分。美国历史明显短暂。如果我们把历史眼光拉长,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最源远流长、最值得重启。

三重因素催促我们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问题、全球治理已经变成关键问题。超越国家视野,确立全球眼光变得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中国自身扼制了近代以来的悲剧性命运,而对中西文明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知晓必须超越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和地域性对抗。中国现代文明走到了站在人类文明门槛面前的关键地步。第三,中华文明在决断自己发展未来的当下,也到了需要重新检视自身文明遗产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