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化特点 中国特稿:农民画告别政治寻找新缤纷(3)
导读:农民画是中国独有的,同时打着特殊政治、商业与时代烙印的画作类型,它面对的一大问题是,一旦失去政策扶持,它在市场中还有没有发展后劲?有分析认为,当下农民画以“复制为主、原创为辅”的产业运作模式,并不利于农民画可持续发展,也使得绝大多数农民画始终停留在低价消费品的状态,迈不上高端收藏品的台阶。
在一些大力推动农民画旅游业的地区,例如陕西户县,卖画给外国人曾经是当地的主要创汇渠道。中国政治文化特点
李明洁认为,和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相比,农民画更像是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中,一种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影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否延续,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作为社会记忆载体 农民画作用不可忽视
尽管交织着不同历史年代的复杂印记,美学定位也有争议,但中国农民画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陈富林回忆,他从1950年代开始创作农民画,农耕劳动结束,或是雨天无法劳作时,他都会抽出时间画画。中国政治文化特点“这些画都是画每天的生活,好像写日记一样。”
除了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承载创作人的记忆,农民画描绘的情景,也成为一代人身份认同和心理愿景的载体,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田园生活的回忆,以及对返璞归真的向往。
陈富林的画室珍藏着一幅长26米、高60厘米的《安居乐业图》。这幅农民画长卷由他本人构图,全家人一起上色完成,前后花了五年时间。画作详细生动地描绘出陈富林记忆中的江南水乡生活和民俗风貌,堪称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陈富林幼女陈惠芳介绍,画作中有40多种劳作类型,很多劳作现在都被机器取代,例如踏水车灌溉农田。“我父亲画了一辈子的画,他想通过这幅画上讲述的故事,表现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当时的生活情况。”
农民画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变迁
反映特定时代文化景观的中国农民画,在李明洁看来就如同一个镜像,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
在上海,除了金山农民画,还有起源于长宁新泾地区的西郊农民画。这个地区的农民画最早以农村田野民俗风情为素材,随着上海的发展,城乡交融成了西郊农民画独特的题材。
农民画传承面临危机
“以前我觉得这是很有压力的事,从小就被贴上了标签。但现在我很庆幸,这就是我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己很独特。”
陈富林的外孙高天野(28岁)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喜欢画画。虽然从长辈的经历中,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在大学修读完设计和绘画后,依然决定投身美术创作。
出生在农民画世家的他受访时坦言:“这是长辈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是我的首要任务。”
官方主导寻找农民画接班人
在上海金山,1970年代形成的第一批农民画作者都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他们的下一代继承这个行业的人数已经少了很多,二三十岁的新血更是难寻。由于生长的环境发生巨变,即便新生代愿意接过画笔,也缺乏像老一辈的深厚农村生活积淀和传统文化熏陶,让农民画的传承面临危机。
同为广东省内的明星城市,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对比,长期在珠三角被津津乐道。有网民称,一线城市排行应从“北上广深”改为“北上深广”,甚至是“北上深杭”,还有文章从城市财力、房价、人口、定位等方面分析,认为“广州被踢出了一线城市”。
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突然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矛头直指黑恶势力的官方‘保护伞’,目的显然是要借助‘扫黑除恶’
重庆市中心洪崖洞相亲角,每到周末都迎来大批中老年人,星期六到此是给儿女相亲,星期天则是单身长者为自己相亲,两种相亲模式成功率虽都不高,但人潮未见消退,有人甚至十年来风雨不改,每周末都到此‘碰碰运气’。
盯住日本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