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统一的历史意义 郝遥: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自1848年2月诞生至今已有170年了。两德统一的历史意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这部著作译成中文25000字,加上7篇序言14000千字,另有3000字注释,也不过42000字。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惊天动地的出生证,是阐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最通俗的读本。《宣言》是高深与通俗、冷静与热情的有机结合,也是学者头脑与战士精神最完美的统一。
《宣言》是对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更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我们只要看一看它从1848年首次出版以来,各地层出不穷的版本,就知道它的生命力,它怎样为世界所接受,又怎样推动着世界。它的文字从德文演变出英文、俄文、波兰文、意大利文、法文、日文,已出版有200多种文字的1000多个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可以说,哪里有无产者,哪里有被压迫的人群,哪里有新的生产力的骚动,哪里有建立新生活的渴望,哪里就有《宣言》。它是各国共产党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可以说,“《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更“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纲领”。列宁评价道:“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也因此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圣经”。具体到中国的革命实践,《宣言》“堪称指引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曲折前进、不断创新的‘红色中华第一书’”。
1 “两个必然”: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宣言》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清楚的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两德统一的历史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由对这段话的理解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两个必然”原理,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
“两个必然”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所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判断,而这一原理的提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唯物史观认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它始终在发展,永不停止。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旧的生产关系不再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反而阻碍其发展时,就会发生社会变革,以此来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革,以与全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起巨大的反作用。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互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一种社会形态进化到另一种社会形态。自原始社会以及原始共产主义解体以后,就出现了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即通过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战胜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实现的。
懂不懂@Mr_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