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2021-04-22 17:2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地理教案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求,是增加课堂教学品质和强度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推动教学的平台化,使同学掌握讲课节奏。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5篇高考数学高中开学第一课教案内容,感谢你们阅读,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高考开学第一课教案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差异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产生和界定。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表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差异。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差异。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差异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倾角(现在: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运用物理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现太阳直射点的重回运动过程,并把握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种可以判定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西),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差异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发生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发生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立春日:1)中国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每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夜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差异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边(方)递减.比如:如果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边(方)递减.

2)时间差异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差异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密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密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秋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春天,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_高中地理教案下载_初一地理教案

2)夏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春天,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夏季和冬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秋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冬季、夏至与秋分日,冬季、冬至与春节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温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温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界定的分界线的经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初中语文高考开学第一课教案2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平台、详细地预测了制约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原因。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原因的掣肘,因此在演进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借助土地。

教材通过越南湄南河平原的小麦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及其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种类方面的差别应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原因主要有什么?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量多种区位原因使得对土地的合理运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很大差别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它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探讨各个实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利用,从而超过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加码、变化与区位原因的制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好这一内容,以提升对学生研究素养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德安县的政治位置。使学生健全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人们预测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带沿岸地区林业景观的演进”,教学中必须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运用变化资料或者玉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行业价格,最后鼓励学生探讨说明农业区位的选取受行业因素的制约。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表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准确问题具体探讨,而且要用发展的心态对待问题。教学时要鼓励教师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类型及消费地的差异,通过对德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非常,使学生学会进行物理区域相当的方式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产生是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产生过程为例来表明这一难题,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缘由,同时练习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政治位置、自然和社会原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意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发力、变化与区位原因的制约,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政治环境的妨碍。

3.通过预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缘由,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式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意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加码、变化与区位原因的影响。

3.以准确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丹麦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相当。

初中语文高考开学第一课教案3

《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预测: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仍然简单,但非常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展现,所以借助实物比拟的方式来表述地球内部构架(如宇宙外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非常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式。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高中只能是发现过,在大学物理中还没学到该个别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必须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唯有那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架和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宇宙外部的知道,主要借助对地震波的探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构成及其它特性。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征:纵波传播速率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率慢,只能借助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按照地震波速度的变迁,来推知宇宙外部的物质的构成及特征。我们把灾难波速度时常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月球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与人类关系非常紧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上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单点。当然,要提出的是地球内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人类对物理环境的作用就会产生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政治环境的作用就会产生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唯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运用、改造自然,才能推动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平台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征,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式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征,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准确实例表明地球表面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教案下载_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_初一地理教案

A、初步培养学员的整体观念,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来把握解决难题的方式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架和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表述: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个别,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觉得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如何的呢?同学们的猜测都很有含义,想看看我的猜测吗?我觉得地球内部结构如同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儿有一个熟牛肉(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老师们能把发现的情境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引导性评价)

那么我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以及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进去看看呢?以及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架和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怎样利土地震波来推动对宇宙的“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以下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论断,分析:当灾难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地面是上下抖动还是左右摇摆?为什么?(深入研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抱怨又会是哪个?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及其他们所处的大约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借助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差异?即使会,是怎样变化的?(深入研究:据此你能预测出地幔和月球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列举例子表明

(最终,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作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互相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星球外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按照完成的示意图回答: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他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将要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去我们在研究一下地球的内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高中地理教案下载_初一地理教案_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奶酪;厚度有差别,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