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的三要素简化_生产关系三要素_生产关系三要素是什么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网上遨游,拜读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文章。我虽一界小民,但最大的爱好还是、经济、军事。我生来不是、现在是吃着××油的命,操着的心。我自认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时刻盼望着祖国强大,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也从来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倒是认为对外国先进的东西应该引进吸收,融入我们自己的体系当中,但绝不应放弃我们自己的东西。无数的事实一直在佐证着:归根结底只有民族的,才是自己的。
本文是我参考网上许多高人的看法,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独自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写完,当中定有许多看法、论点与大多数人的不一致。特别是对于的认知:我本人一开始是盲从;上大学四年、大学毕业后十多年,这期间认为是浩劫;2003年开始在网上遨游,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认知。如果哪位与我的看法不同,且感兴趣的话请给我指教,不感兴趣的话就一笑而过。我的新浪网博客:云游。
(一)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1. 钱都哪里去了
先提出一个问题:当前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回答应是五花八门,有些人可能会脱口而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大家想想是这样吗?不,绝不是。不信可全国到处看看,你只要有钱,还买不到商品么?你只要有钱,几乎能享受所有的文化服务。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钱。钱都哪里去了呢?
2. 什么决定钱的流向
权力,是权力决定了钱的流向。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创造的财富(钱)都集中于权力周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权力属专权。中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现在,权力几乎不受制约。历史上是谁把权力从理论上推向高度专权呢?是孔子,历代君王坐稳天下后都喜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何?那种一言九鼎,唯我独尊的权力、威势,不但皇权喜欢,各级诸侯、官僚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拥有、享受的权力几乎和皇权不相上下,缺的仅外事权而已,他们谁不喜欢?
为什么财富(钱)都流向不受制约的权力呢?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产生的后果是将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分配畸形,不是吗?大家随便对照一下就可明白,不管是明的钱流(年薪百万、千万级的)、或是暗的钱流(权力寻租交易),在此不再展开,可以说遍地都是。如果权贵、富豪、名流以上者看到此文,感受应更深刻。
3.钱都流向权力产生的后果
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社会来说,每年整个国家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不论大小),关键是看怎么分配。分配合理(相对而言,绝对是不可能的),社会就相对和睦,没有什么矛盾或大的矛盾;分配畸形,则会产生社会矛盾,矛盾会逐渐聚集,当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社会事件。极个别社会事件得到解决,大部分被强力维稳压制。表面看风平浪静,其实矛盾并没消失,反而融合成更大更尖锐的社会矛盾。总有一天,当国家机器无法压制许多极大而尖锐的社会矛盾时,起义(将来可能叫)便发生了。无非产生两种结果:改朝换代或维持原状。
说了一大堆,打个有点儿夸张而又简单的比喻就明白了。某家有弟兄十个,当年取得纯收入100万元,掌柜的留下维持明年家庭正常运转的20万元,老三聪明且在家庭、经营上大权独揽,且深得掌柜的喜欢,分了71万元,其余弟兄九个每人分1万元。如此一来,不知家庭会有矛盾没?一年如此,年年如此,不知其余九个会不会?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4.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现在连一般老百姓都晓得到部门或其他权力不对等的部门单位办事要托人、要送礼。可大家想想,如果事情能顺利办结,谁愿意送礼呢?
各行各业出的问题,哪项不是与有关呢?举几个行业例子:(1)强拆。历朝历代可曾有大规模强扒民房么?现在的强拆甚至当地强力部门都介入了。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疯狂呢?是利益,瓜分巨大的利益。造成的后果,一方面百姓受蹂躏;另一方面财富的分配流入了少数人之手,但决不会是无权无势的白丁之手。(2)转基因。发达国家已宣布有害,全国人民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声、反对声,但相关官员就是强推,为何?是利益,官员、专家是获利方。(3)黄、赌、毒。他们的存在是由于相关部门充当了保护伞,保护伞为什么能存在,还是由于,是将他们汇成了一家。
(二) 社会的几个方面
学过哲学的都应知道: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人,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三个——人,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人。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分工、社会产品的分配,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仍然是第三个——社会产品分配关系。
我个人理解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最终是通过生产关系的“产品分配”要素影响生产力的“人”的要素。产品分配合理,能够化解很多社会矛盾,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能够有所发明创造,进而提高改进生产力的第一个因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提高了,又反过来对生产关系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分工有了要求。如此反复,社会就在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改进-发展”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
下面简单讨论一下社会的几个主要方面。
1.
属国家的上层建筑,应归于生产关系范畴。一个国家无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在该社会制度下,如果不能让每年社会创造的财富以合理或大致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而是采取了畸形分配,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社会必然产生许多社会矛盾。
关于财富与社会矛盾,我灵光一闪,想到了水火,姑且称之为“水火论”吧。按五行八卦来说有“金、木、水、火、土”之分,民间有把水称为“财”之说,发生矛盾则说明存在火气。一般来说,水能灭火。好多社会矛盾,就像好多小火苗一样都能让水浇灭,仅举一例:过“十一”长假,某单位让3名骨干必须加班7天,还不准请假,他们三人在放假前已经很累了,实在不想加班,当然不愿意了。这时领导把他们三人喊进办公室,说每人每天发加班费10元,他们无动于衷;又说改成每人每天发加班费100元,虽然还不是很满意,但勉强能接受;领导一看,过个节要让大家舒心呀,干脆改成每人每天发加班费1000元,结果是三个人高高兴兴加了7天班(当然如果三人中有人或其家庭背景是土豪,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非常非常多,比如为了争夺财产成仇、杀人等,在忽略是非曲直的情况下,被索取方如果将对方索取金额的一倍或数倍送于索取方,还会有矛盾吗?我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有矛盾了。矛盾哪去了?让“水”给浇灭了。不过有时候火特别巨大时水也灭不了火,反而会被火气化,这也符合自然界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之说。
国际上有一个社会基尼系数,这是一个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主要系数,当超过某一警戒值时,社会就进入矛盾多发期,随着该系数超过警戒值越来越多,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最终不可调和而发生社会或。生产关系三要素
那么,应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呢?
不同的国家方法可能不一样,但只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的话,所建立的财富分配体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尽量缩小贫富差距。
先看看发达国家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主要做法:
1.保护劳动者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收入水平
初次分配主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通过立法、建立劳资协商制度、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就业岗位、保护弱势群体等措施,确立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和收入水平,控制收入差距。其中的工薪就是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主要方式,写进法律的限薪一般情况下是5~8倍,最宽泛的是20倍。也就是说一个单位、企业,薪金最高的不能突破本单位、企业平均薪金的5~8倍,有的国家最高限到20倍。
2.通过调节二次收入分配控制收入差距扩大
二次收入分配是国家调节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措施,发达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在二次收入分配环节缩小收入差距。
(1)建立缩小收入差距的税收调节体系。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与赠与税、暴利税、存量财产征税等手段,对收入进行调节。以家庭收入总额征税,使高收入家庭负担更高的税率,税收负担更加公平,而高收入家庭成了个人所得税主要税源,收入高的家庭最高税率高达56.896,保证了低收入家庭免缴或少缴个人所得税。
遗产与赠与税。美国的遗产税税率实行17级超额累进税率,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先税后分”,即先交税,再分配税后遗产。法国遗产继承税税率则从5%至60%不等。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遗产税最高税率高达70%,如果按此税率连征三代,则相当于97.3%的税率,大宗应税遗产基本征收完毕,真正实现“富不过三代”。
“暴利税”。为缩小收入差距,英国规定任何在私有化过程中从股票上市的意外所得中获取益处的企业,都必须交纳22%的暴利税,税基是企业在私有化后4年之内的超额利润,共累计征收52亿英镑。美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石业开征暴利税,用于补助公共交通和帮助低收入家庭设立能源基金。
对居民存量财产征税。除个人所得税外,法国还通过财产转移税、财产升值税等调节居民的存量财产。财产转移税是对动产、不动产交易、买卖、赠与和继承等征收的税,税率各不相同,如旧房买卖的转移税仅为9%左右。但对于持有的房产则按月征税,也只有这个环节征税,板子才能真正打在房屋持有人身上。一般情况下,必然是富人持有的房产多。在持有环节征税,增加了持有房产的成本,逼着许多富余房产进入市场,才能真正抑制房价。生产关系三要素有兴趣的可上网查查,发达国家几乎没有炒房的,有趣的是在07年经济危机时一套别墅一美元就出手。房子是用来居住的,用来炒作、进而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失误,会消掉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指数。
在此纠正一个误区:每当房地产不景气时各种奇谈怪论就出笼了,说什么房地产连着许多产业,不能,否则地方经济就完了,地方也就了。果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呢?是社会生产、商品交换,是社会资金、资源的转移流动。整个社会的大量资金、资源沉淀在房地产领域产生的税收实际上要远小于这些资金、资源释放到社会领域产生的税收,近年的税收也佐证了这点。在高度依赖房地产税收的地方,往往地税局任务超额完成,国税局任务完不成或勉强完成,为何?因为房地产税收属于地税局(营改增后要归国税),随便买几套房,过段时间转手就赚钱,而且还赚的不少,部分企业都参与了炒房,用他们的话说强于造产品、卖产品。结果房价炒上了天,可苦了那些有刚需的中低收入者。为了一套房安个家,他们四处借贷,哪里还有幸福指数呢?拿一套100万的房子来说,其成本不会超过25万,假如房价30~40万,买房者就少负担60~70万元,房地产领域会减少这60~70万房价产生的那部分税收,但买房者少负担了这部分资金,他们的生活质量就有可能不同,他们会较多地参与社会商品消费、社会服务,这部分资金也是要产生税收的啊!话说回来,沉淀到房地产领域的资金造就了一批有着权势、门路的富人,他们该消费的早消费了,怎么办?到国外消费呀,钱流在了国外,这部分税收就减少了,更关键的是国家的财富彻底流失了。
巨富税是对拥有一定数额财富者征收的税,又被称为“团结互助税”,当个人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总额超出一定限额时,必须交纳巨富税,税率从0.55%-1.65%超额累进,财富越多,纳税也越多,具有很强的“劫富济贫”特色。
鼓励公益捐赠。国外对公益捐赠多有完善的免税政策。
(2)实施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从发达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来看,主要用于地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证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大致相同。日本将所得税、消费税、烟草税等税金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财源“支付”或“让与”给各地方,以缓解经济落后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确保全体国民能够享用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有助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3)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等方面,社会保障覆盖面广、种类多、力度大。
(4)反贫困调节措施改善贫困地区收入状况。反贫困调节措施是为了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局稳定、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运用财政工具对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进行救济、补贴或者扶贫开发,以消除绝对贫困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
3.制定区域优惠政策,缩小全国范围内地区间贫富差距。
事实上,发达国家运行市场经济上百年,这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是在发展中发现了问题之后制定的,且行之有效,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贫富差距按说要比我们几十年的发展大得多,可事实上却比我们小的多,这些经验我们不值得借鉴吗?我看完全值得借鉴。
具体到我国所要建立的财富分配体系,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意识宣传。我们是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财富真正的增长是靠劳动来实现的,应重新确立工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还要大力宣扬劳动最光荣,社会财富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二是约束权力。我国市场经济不过几十年,为何贫富差距如此巨大呢?我的看法是:资本与权力相结合进入自由市场,在没有强治执行力(不要仅提法治,法多如牛毛)约束下,势同洪水猛兽,横冲直撞,迅速攫取巨大的社会资源、财富,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不是吗?看看多少权力携资本进入市场而迅速暴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白道有黑道,什么提前圈地富的,欺行霸市富的等等等等,不胜列举。我们要大力发动群众监督,对这样的违法行为狠狠打击,不搞下不为例,要让他们身陷牢狱且倾家荡产,也就是说让他们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收益。
在此我打个比方,我把资本比喻为吸铁石,资本越大,这块吸铁石也就越大,如果再融进了权力,那就会成倍的增大。假如A吸铁石大如篮球, B吸铁石小如一粒芝麻,A随便在土里滚动几下所吸附的铁屑就多于B累死累活忙活很长一段时间吸附的铁屑。在这里,铁屑可理解为市场财富,一个市场的财富是一定的,你多他就少。如果国家不从多方面对A采取措施,比如剥离A的异常大小、对吸附的铁屑拿走一块儿甚至是一大块儿等,差距肯定越拉越大。
三是引进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
方法前文已述,不再重复。对于我国当前尤为迫切的是限薪,薪金是账面上的东西,国务院管起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君不见那些厂矿、企业的中高层,动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几百万,上千万、几千万,合理吗?他们又对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呢?话说回来,即使他们有通天的本事,又能做多大了不起的贡献呢?真不应该拿那么高的年薪。这种超高额的年薪制事实上已将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拉开了巨大差距。那么国家在九几年引进绩效工资时为何不引进限薪制呢?因为薪金标准的制定、发放不在普通人群之手,得利的也不是普通人群,而是中高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通常情况下拿高薪的某个人不见得比一个普通人员做的贡献高许多。主席年代,工人工资几乎和厂长一个水平,那时的工人很自豪,有着主人翁的感觉,养活一家没问题,要知道每个工人都连着一个家庭啊!看看现在,一个中高层的年薪相当于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几百个普通人员的年薪,正常吗?利用权力,用较少的投入接手、转手获得几十倍、几百倍的国家资源,正常吗?
另一个尤为迫切的是立即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纵横网络。发达国家早就建立了这种网络,我国还处在条块网络中。也就是说很多部门从到地方基层都建起了三级、四级纵向网络,比如公安、银行、财政、国税、地税、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等等。国家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将各部门这些纵向网络横连起来,实现数据共享,规定可以相互查询但不能彼此修改。同时明确每个人唯一一个终身号码,此号码在任何部门都统一,比如在所有不同银行都是用此号码作为银行账号,只是为了方便可以在号码后加上不同后缀如ABCD或1234等生成多个银行卡。这样一来每个家庭或个人的财产都清清楚楚。银行与税务联网,取消大额现金交易(可规定1000元以下),如此很多地下交易无处遁形,税收必能增加一大块儿。
如果真正想取消大额现金交易,还需要全面普及POS机,银联应作为国家机构,国家拨付经费,此机构不能由市场支配。由此可大幅度降低POS机的月租、年租费,让大街上、山沟里小摊、小店都布满POS机。同时对于大额现金交易要查处追责。
2. 经济
(1)经济的发展模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呢?实质上就是通过资金流动、商品交换来创造社会财富,如何发展经济呢?
发展经济最终取决于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发展的质量决定经济规模虚实以及发展成果是多数人共享或是少数人独享;发展的速度决定了经济规模增长的快慢。发展的质量简单理解就是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中高技术层次范畴占了多少(高技术创造财富若简单化理解就是事半功倍地创造财富),创造的社会财富里不含、或含,含了多少需要分给外国的财富(分出去的多,经济发展成果相对就低)。
很多人说日本经济发展很快,我也是这样认为,也大概了解了一下日本发展经济的轨迹。日本这个民族尚武而又很自我,侵略是其本性,对强者卑躬屈膝,对弱者嗤之以鼻,不要看日本与人交往的那种谦卑礼仪,真的只是表象。回到经济发展层面,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引进-消化-出新”。战后日本一片废墟,在很多领域生产技术与美国差了一大截,美国出于压制中国的目的,支持日本发展经济。日本抓住机会,对于当时国内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产品大量从美国引进,以应国内燃眉急需。同时大量引进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相对本国而言是先进,但对当时美国仍是淘汰或将要淘汰的技术),日本将引进的这些技术分散于企业厂矿、科研院所里,大量消化吸收这些技术,逐步推出自己的研究技术,并将自己的研究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各领域。“引进-消化-出新”,日本用此模式经过短短的几十年,在生产领域的技术已与美国不相上下,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直追美国,以至于曾叫嚣买下华尔街。美国害怕了,招了招手,小日本你过来,我给你签个“广场协议”,此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美元-日元汇率变化,将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一笔巨额的社会财富无偿转移到了美国,日本也因此收获了一个经济上的“倒退十年”。
说明:日本执行“广场协议”涉及军事与经济的关系范畴,即日本明知吃亏也无可奈何,因为美国有庞大的驻军,为日本提供安全保护。
总结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研加引进。其实经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放到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为辅,开放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而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 以哲学的观点看,自力更生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对外开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因,外因对内因起着推动作用。
(2)下面谈一下前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前30年是自力更生为主,后30年是对外开放为主,谁优谁劣呢?我只分析,还是自己判断吧。
对于主席,先撇开其他不谈,他是一个精通哲学能看穿历史的人,还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事事首要考虑的是民族利益。在发展经济上,他力主自力更生。在影响自力更生的因素中,他在官僚层面、社会精英层面是不容汉奸买办集团的,这样的好处是本国的生产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不易外流,经济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
至于说主席时代是闭关锁国,我看还有待再议。建国后百废待兴,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全方位的工业体系,打了抗美援朝,又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诸多因素搅在一起,出现了百姓吃不饱现象确属正常。在此说明一下:做过生意的都应有切身体会,如果是白手起家建了个厂、开了个店等,起初的一段时间资金是比较紧张的,物质生活会苦一点儿。至于苦日子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家底基础、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外部环境等因素。
主席时代是否是闭关锁国呢?可以肯定的是主席做事是强调以我为主的,主席绝不会一直用当时全国老百姓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虽然少)去购买国外大量生活用品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洋火、洋油、洋钉等等等等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而是勒紧裤腰带搭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骨架,这样的成就是了不起的,没有全国人民热火朝天的干劲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了这样的工业骨架,在最初几年,通过苏联等国家的技术帮助(虽然当时苏联的技术不先进,但比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还是先进的),融入我们工业体系的摸索自研,迅速生产出大量的百姓必须的生活用品。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军工,面对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为了保护新中国这个婴儿,主席在那样贫穷困苦的条件下与全国人民一道迅速生产出几千架飞机,靠的是什么?是购买吗?根本不可能。一来财力所限,二来更关键的是主席不愿。当时的模式就是引进-吸收-出新,具体来说引进米格15、米格17、米格21等,仿制加研制生产了几千架歼5、歼6、歼7等,有效地捍卫了我们祖国的领空和主权。
后30年的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是对外开放。给我的感觉这30年好像是为了开放而开放,直到2000零几年以后局面才有点儿扭转,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开放之初,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没有错;不设防地对发达国家开放我们的市场,还美其名曰市场换技术,这吧属于没经验,可以理解。最大的问题是从引进之初,全国范围内各科研院所、企业厂矿大量的研发机构解散或瘫痪,人才大量流失。当时普遍的认知:引进的技术比我们自己的先进,用引进的技术来生产又省事又快捷,能迅速出产值、出效益、出成绩、出政绩,升官发财指日可待,何乐而不为?事实上国家出现这么大面积的状况,关键还是看领航者。
下面仅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讨论一下。
例一:对外合作,运十下马。
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旅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客机,代号“708工程”。谁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中的1970年立项、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呢?
1973年,当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重O大型客机专利进行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月批示:不同意买这种专利,从而保证了自行研制的运十不受干扰。
在当时发展科技事业路线的指引下,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的鼓舞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飞机设计。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运十客舱布置是178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运十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掌握了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
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先后飞到北京、哈尔滨、、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7飞。至1985年2月停飞为止,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没有发生过问题。
运十的研制费用总计5.8亿元人民币,而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是15-20亿美元。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
最起码也要先了解该产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