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总结反思: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2020-10-04 10: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一

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课堂的关键, 同时也有中学生的学习的瓶颈。由于考试需求, 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 而忽略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 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应该创新, 需要教师在把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跟再成就, 这样就能使古诗文学习达到 “形式” 和 “内容” 的统一。

入选大学数学课本的部分古典文学产生的环境及构成的隐喻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 与学生的生活、 经历、 学识相差巨大,学生为此非常陌生, 加上传统课堂秉承 “字词句段篇”剥竹笋形式, 采用 “字字解释、 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 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跟探索激情, 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朴诗歌变得枯燥无味, 毫无生机, 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文学不免敬而远之。因此, 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积极性, 在 “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 教师应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使学生教得更活, 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课堂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 寻求大学古诗词教学的合理方式。

1 加强诵读, 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情感、 深刻的涵义潜藏在提炼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怎样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也许把握诗词的情感脉搏, 理解诗歌应抒发的中心。但 “一口却喝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课堂不是一夜春雨、 杏花满树的快捷, 它需一点一滴的累积沉淀, 积小流才能成江河, 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 “质” 的飞跃。当然, 古诗词作为全球文化财富中更宝贵、 最精彩的部分, 而成为语文教师, 还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 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 也没那种条件去长期的累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这就得靠物理教授经常强调培养教师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 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 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你们反复诵读, 每堂数学课把学生互相问好的时间改成使全体师生齐背这首古诗词, 开始先由老师赏析, 后来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 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 使它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跟对古诗词的理解素养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 每周能背诵并理解两三首诗词, 日积月累, 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 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 诗所领会出的观念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 阅历、 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 要让教师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涵义, 就需要对这种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造成心灵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 《春望》 诗, 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正值安史之乱, 贼破宛城, 诗人被迫南下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大同, 诗人造访投奔, 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 被押到长安,因他官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 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 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 表达他对妻子的极力思念,于是发出了 “烽火连十月, 家书抵万金”的感叹。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 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些境况, 也就理解不了一封书信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 《行路难》,若不弄明白李白写这首诗的境遇, 那么诗中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慌乱” 等词语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预测诗歌前, 我先和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明白: 天宝元年, 李白被召入京, 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褒奖有加, 但其实是信任他哲学上的才气, 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观念根本没有实现的或许。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些境况,而他的乖张又为朝臣的贵胄所难容, 终被 “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 就意味着被迫抛弃自己的梦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非常痛苦。这时, 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宴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 李白却“停杯投箸” , 难以下咽, 学生也能够理解这种心情了。

3 抓住诗 (词) 眼, 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更凝练最传神的词句就犹如这首诗歌的眼睛, 即整首诗歌的题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韵脚或词眼, 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 《泊船瓜洲》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 、 “过”“入” 、 “满” 等字,但终觉不如 “绿” 字来得好理由是: 用 “绿” 字诗意就很显悲凉, 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后来奉敕入京的喜悦, 还有经历罢相以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 一个 “绿” 字高度概括出作家的愉悦、 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4 联系生活诗词教案范文, 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更耀眼的明珠,我们不但应教会学生学习怎样诵读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应使教师懂得怎样利用古诗词。比如: 当我们带领学生出来旅行, 登上了高山之巅, 我们可以问学生: 此时你很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态?学生一定可答出: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 我问其他同事,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安慰他?大家齐答: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课堂朱自清的 《春》 这篇短文中写雨的一段时, 讲到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 轻盈的特征。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的特征?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很好地提问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 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征的绝好写照吗?

篇二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首先,充分认识文学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处于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朝画家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着急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情感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清朝时代,当时明朝已呈衰退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一直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作家,他在秦淮河畔发现这个画面后,感到十分悲痛: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充满戏剧感染力的朗读,使教师最深入地知道作品的观念内容,更可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极力真挚的感情,更可导致它们的共呜,从而得到思想教育跟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应讲究节奏,这样能够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也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诗意。

古诗词朗读需要切记掌握情感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壮的《渔家傲》,豪迈粗犷、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凉的《过零丁洋》,委婉朴实、缠绵绯恻的短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切记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到中得到心灵的磨炼和感染,逐步增进理解跟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认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求跟艰难。

讲授文学要重视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作家情绪宁静愉悦,而写山光让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黄河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到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到长江默默无语地在窗外流着。这是如此深厚多么搞笑的亲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应有选用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更讲究,例子众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避免对词语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视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课堂中,很多学生把诗歌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除了破坏了文学的戏剧美跟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感受的诗意美跟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跟形式俱佳的诗文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体现在文学的诗意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而成的戏剧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体现的认知、情感并且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按照语句所隐含的隐喻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文学的诗意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厚的情韵,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效果。如借助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或者电教媒体等方式,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发现的生活场景,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叙述法等方式营造情境,唤起观众心中的隐喻。

要将学生引入文学的诗意,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於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可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课堂重点是顿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可这种诗词教案范文,可以期待逐渐增加学生阅读欣赏素质,提高文化能力,潜移默化,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