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

2020-10-03 21: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相信同学们从教授昨天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式吧,希望 大家把握这种方式,以后在做题的之后才能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题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及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难题前,我们 先来说说这三次出现分别有哪些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 考一下,这里起到哪些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哪个意思啊?看课下 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更艰难。 师:那作者这里继续看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哪些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难,再次提出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太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 尾提及,是哪个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表述,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 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写到,结尾处又看到,是哪个作用? 生:照应。 师:对蜀道难教案范文,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重回最起初的问题,诗人为 什么要多次提及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了解多次重复一句话是哪个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些技巧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 1:起提出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 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仍然,从第一次出现至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 入,显得更有条理。师:大家说的太对,现在我们来听听到底哪个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些含义, 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这些语句、句子以及段落等。好,从整首诗词来看,诗人用 了反复的技巧,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因而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既回环起伏。 好,到此处我们品读了戏剧技巧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 释里写到,这首诗是大概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词人在长安时为追念友人入蜀而作,都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认为这首诗的感情是如何的?是不是十分落寞伤怀呢?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唱的朗读音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 没有一点送别的叹惋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呢?大家可以先探讨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这样极 尽送别之哀伤。 师:那你认为作家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哪个?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那里看起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这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 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后目的 吗?我们了解,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 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 现在请你们结合我们今天讲的第三节来探讨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 呢? 生: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后来的统治者,谨防军阀起兵,表现对时局的窘境。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显露他一颗赤子之心 啊!好,这节课到这儿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这些艺术技巧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哪个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隐喻,表达了如何的感情呢?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沉痛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你们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 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营造、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 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诗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 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一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沉痛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