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案(2)

2020-09-01 18: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3、用单手肩上传球2、遵守纪律,服形式进行训练

下肢用力协3、提示技巧,点评调,伸臂、抬(四)指柔和有力,况单手肩上投篮教案范文,调整练习内学

手指拨球后习

旋。园

重点难点:

地传球时的跑位和用力顺序易犯错误:1、投篮时发球2、用力不协调(五)下课常规评价

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放松活动

引导学生放松

情动作

从小组长管理跟勇气自信、挑战精神的教育

4、打板练习3、积极向上善于观察

肘、屈腕、拨4、观察学生训练情5、选择距离投篮

6、定点投篮4、有模仿意识跟自我展现欲望

容,调动练习热7、小组投篮比赛

8、高手展示5、感受学习乐趣,9、师生评价

品尝成功

在老师的鼓励下进行放松训练。选评优秀小组跟先进个人

单手肩上投篮教案范文_单手肩上投篮教案范文_单肩挎包哪个品牌

轻松愉悦恢复身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水平三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运动参加、运动技能、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跑步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要求了体育学习领域目标跟水平目标。但已对准确的教学内容做明确要求,这帮我们学生留出了自由选取教材的广阔空间,依据本校实际状况跟学员身心发展特征,在充分考量学生的应该跟兴趣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运动必须为方法,以促使学生运动兴趣为前提,以培育学员自主训练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单手肩上投篮教案范文,结合教育价值观我选择了本节课的教材。

(2)剖析教材: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是整个网球技术中更基本、最重要的技术,是打好篮球的重要基础,其动作由持、举、登、伸、拨五个基本环节组成,通过本次课学习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促进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参与者身心直接受益,有利于学习效益提升。作为本节课的课堂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其动作技巧掌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现在对篮球的兴趣,因此,教材在本节课中是十分重要的。(3)课时安排:本教材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要点和做法。第2课时提高动作技术的协调连贯程度,提高动作的品质。

二、说目标

(1)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跑步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要求了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指导观念是“健康第一”。因此,在教学当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观念,以教师为主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促进师生智育、德育、美育协调发展。深入领会“兴趣先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员养成坚持训练的习惯,为学员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美好的今天储备能量。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当中师生预期超过的结果跟标准。这一结果跟标准是老师和教师都要一同遵循的。对学生来说是老师的目标,对教师来说是学习的目标。根据这一指导观念跟要求,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下面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构建对体育的恰当认识,理解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员还能正确把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能力,提高协调性及迅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教师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实现目标的方式跟步骤:教师通过引入体验教学、个别化教学、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个民主、平等、自由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借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其拥有一个广阔的训练表演,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一步步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3)设计目的:本节课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把握知识,达到玩中学,学中玩,完成课堂目标。充分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内容均为教学目标而服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正确的出手动作跟按照投篮距离的远近掌握调节手指、手腕的力量。难点:全身协调的将球投出。四、说学情

通过当时的学习,学生即将初步掌握了一些篮球运动有关的知识、技术,部分学生具有一些篮球运动的经验,有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动作。通过当时老师的讲解,学生已经理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知道其作用跟意图。学生气质存在差距,身体素质也有差异,学生好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还存在,教师应因材施教,满足学员运动必须,学生虚荣心比较强,争强好胜,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艺术,提高教师成就感,尤其是体育差生,要看到她们的点滴进步,给予激励。本次课教师主要利用下列几种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因材施教是保证教师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把身体素质水平比较的学生分到一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心情饱满的参加训练,不会因同伴素质好,技术好伤害其自尊心。

(2)探究学习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探讨能力跟发现解决难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方式的利用从而推动其目标。

(3)自主学习法:给教师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对教师自制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五、说教法

(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主要利用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讲解法:(1)讲解要有确立的目的:通过对技术要点的讲解,目的使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更好的把握动作。(2)讲解时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紧紧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精讲多练。例如:讲解投篮时可以概括为五个字持、举、蹬、伸、拨。(3)讲解要留意时机跟效果:在起初教投篮时,先简单介绍要领和基本过程,带至学生熟悉时在详细深入指导。

2.示范法:利用青少年学员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我最爱学的感情。

3.指导纠错法:在课堂当中及时得到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品质,掌握恰当的动作技术。

4.分解教学法:贯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方法,运用课堂分解法,学生容易学会动作。每当学会一个动作时,就相应形成一种成功的感情体验,内心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提高了一步步完成整个动作的自信。

5.完整教学法:分解以后进行完整教学,学生从整体上抓住动作跟理解把握动作。6.提问教学法:通过回答培养教师积极探讨问题的素养,给教师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7.鼓励表扬教学法:鼓励赞扬是很廉价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仍然被同学忽略。在教师完成任务,积极训练时,教师予以学生一个微笑的笑容,一个赞赏的动作,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开心啊!

8.个别化教学法:教学活动应尽量使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成为体育课堂与教学活动的中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必须,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9.体验教学法:要把课堂看做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生命有含义的构成部。学生感受学习心得满足生命成长必须。

(二)理论根据:教学方法的选取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谋求,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只有这种才能更好实现要超过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篮球12个,篮球场1块,口哨一个。

(二)设计模式:本次课共分3部分:准备、基本、结束。层层推进,最后达成课的目标。

(三)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准备部分(12分)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宣布开会内容,安排见习生)(2分)

2、准备活动(2分)

慢跑:围绕篮球场慢跑两圈。目的:提高学员心理、生理唤醒水平,激发高尚情感,学生以细腻的心态参与运动,培养高尚情操。

3、徒手操:目的:学生活动开各个关节,为运动做好准备,避免损伤。(3分)4、游戏(5分)

目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活动各个关节。第二部分:基本部分(28分)复习内容(原地排球)(12分)

1、教师分别讲解示范动作(1分)目的:要让学员通过对学生示范动作的观察,在大脑中产生清晰的记忆表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通过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向“我应学”的转变。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2组,轮换,左右手交替,设计动机:通过分组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学精神。

3、教师巡回辅导,纠正错误。目的:给予学生正确迅速的反馈信息,学生把握正确的动作技巧。

新授内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16分)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1分)目的:为学生确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训练的欲望。

2.学生徒手体会持球和举球动作(1分)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分解练习体会成功的真谛。

3.学生有球体会持球和举球动作(1分)目的:增强手感,更好的理解动作。4.学生五人一组持球轮换体会持、举、登、伸动作2分)

5.四人一组,体会完整动作(2分)目的:体会全身协调用力的顺序,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动作。

6.巡回辅导,纠正错误。目的:给予学生正确迅速的反馈信息,学生把握正确的动作技巧。

7.四人一组正方行对面投球(4分)设计动机:帮助学生感受用力的大小跟控制投篮方向的能力。

8.分成两组,定点投篮,轮换位置。(5分)提出问题(1.投篮时上背部协调用力投篮命中率高,还是上肢用力命中率高?2.投出的球弧度高命中率高还是弧度低命中率高?)设计动机:培养教师思考问题的素养,充分理解跟掌握动作。

9.教师总结(1分)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5分)1、集合整队

2、老师总结学生表现跟课的完成状况(1分)3、组织学生放松(3分)内容:

1、脚尖、脚跟、脚尖跳,双手拍大小腿。设计动机: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减轻肌肉疲劳。

拍背,大小腿)目的:通过歌声放松身体心,用上面歌词注重学生的团结精神。2、布置课后作业(30秒)3、归还器材,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