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初中诗歌教学讲稿设计

2020-02-24 13: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新课程标准既再次确认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通常片言只语,要想充分展现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 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种的朗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文学内容的重 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感受, 这样,文字与观众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 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展现的场景的想像中,有了抽象的认知, 学生对文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文欣赏课, 我打算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赢得感性 的阐述,那么,之后的感受与魅力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鼓励教师进入文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教师对文学的作画背景、内容隐喻有一种丰厚的了解。 3、热爱文学,热爱中国高雅清丽的中式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么评价王维的诗文:“味淡远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上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4、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发生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回答:通过这种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如何 的风格特征? 资料补充: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体育教案范文_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古代人生活的论著以及文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哪些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 个如何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 、饮酒、伶人及其演奏、杂耍、摔跤、 幻术、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淡远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表述而且表明了王维 诗画创作的特质,也推动了文学与美术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 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互相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 互补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近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征,往往一 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 而这节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 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教师的沉迷,有同学的享受,感觉 不错! 启发学子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唐宋诗歌是我国近代文化的美术珍品,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使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策略, 增加积累。 观沧海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后来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东北群雄,现在又打败了匈奴 和袁绍派兵,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 灭北方征讨势力,他就可以占领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 是西征漠北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 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晚风萧瑟之际, 他的心态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志向、阔大的胸 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体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 雄浑遒劲的简约,成为一篇流传迄今的优秀新作。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困惑诗词教案范文,自主学习。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严谨,“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跟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神奇的想象来体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样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作家博大的志向。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诗词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教案范文

颔联:船上所见意境。“潮平”,两岸才变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局面。“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场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未是夏天 ——时间过得很快了,诗人未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未 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书信了。这 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学生自主研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如何的情境。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如何的体验?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线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 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风虽顺,却更狂,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帆就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到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 佛真的看见了哪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词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教案范文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 媚风光,抒发了作家喜悦的情感。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发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 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掩映,与湖泊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词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起来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 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体现作家的体会。马在浅草地上走得更轻盈,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 生迷乱的觉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画家喜悦的情绪。“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夏季,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 春的魅力,大自然从初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爱意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秋景就 会到来。作业 西江月辛弃疾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乡思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山早春的烂漫春光。

今天, 我们再随宋代著名爱国诗人去感受农村夏夜的淡雅景色。辛弃疾, 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乡村闲居生活,更让他接近了乡村,和农 民确立了较深的情感。他仍然注重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 而才说出了这种柔和内敛的农村词。了解这种,我们能够深切体 会到词的妙处。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柔和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拂面,把他们的鸣叫送到夜行人的耳 中;田野间散发着稻花的香味,水中的兔子不断地鸣叫;一路上 都可以看到出来纳凉的他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散去,月光消散,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暗淡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 雨来临,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 时,一眼就发现了他过去以前见到的哪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 “蝉鸣”可见天寒冷,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夜行雨,要寻觅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哪些,能不开心?是喜出望之吼。 上片写秋景其实是刻画,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初衷所在,也是词的意韵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起这篇作品。

因为它非常优异地利用了景物抒发的写法,将叙事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 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叙事作品, 仅用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流浪他乡的游子的悲凉。 感知内容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勾画想像这幅场景,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傍晚,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枯树, 看到暮鸦在树枝上伫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 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 象。这时太阳还要下山了,太阳也回来了;自己仍还没有找到投 宿的地方,迎接他的既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 难归诗词教案范文,令人心寒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场景,及作者所抒发的浓厚的思乡情。学生按照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 公心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 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头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 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凉就这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竟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中。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散文,可展开朗诵大赛,以提升朗读水平。各小组能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