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3)

2019-04-27 21: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平王东迁,奇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来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 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自然条件: 依山背海,资源丰富 雄厚实力: 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 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2、宋襄公争霸 3、晋文公称霸(1)晋文公的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 (2)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宋襄公争霸未成身先死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晋楚争霸 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

8“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尚不了解《论语别裁》,暂不讨论。4.春秋五霸背后的“名取向”: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人的一生总要应对无数个十字路口,总在面临无数个得已的或不得已的选取,没有人能够鱼和熊掌兼得,当你选取了一样,就意味着你务必放下另外一样,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早上选取了吃米饭,那就意味着你舍弃了吃主食的权利,或者你能够选取同时吃几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你务必得放下一些,否则,你将无法承受。

单就更为久远普及的前五说看,传统上的,以名定霸的春秋五霸“名取向”包括:五德终始说、王道霸道论乃至辞赋文学效果等三个因素,表现了春秋五霸的语法概述性与语义名义性。

总之,春秋五霸,无论“五”的概数,还是“霸”的名分,都是有名实关系中“名”方面寓意的,代表了很浓厚的儒家思维色彩。

二.战国七雄的“实”

五霸岗春秋_战国春秋地图_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雄:

雄字,在汉语语义中,是个褒贬义兼具的字:英雄、枭雄、奸雄,由褒到贬。这种搭配词义的褒贬分布,恰恰证明了前文提及的“霸不如雄、雄不如王”观点,换句话说,“雄”是霸与王的过渡地带:王道的雄是英雄,霸道的雄是奸雄,兼具王霸的是王八/(ㄒoㄒ)/~~,不对,是枭雄。。。

战国这种介于割据乱世与统一治世之间的群雄乱世,恰好符合雄字的定义,所以战国称雄。

但是这个由割据到统一的时间跨度实在是太过长久(近三百余年),无法以雄称人,便只得以雄称国了。

2.七:从五方到七雄

七是对于战国两百年局势中,政治经济集团的分析结果。

那么这个七是怎么得来的呢?还得从五说起。(七演化自五)

春秋时期的周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分区(五方五德说也因此而出):

中原、关中、晋国、齐鲁、楚

以上五区是当时天下棋盘的东南西北中五大板块,各方诸侯凭依这五大板块中的1~2个,逐渐成为地区性强国,到了春秋末年,实际上形成了晋、楚、齐、秦、燕的五强格局:

A.秦平西戎得关中在春秋时期完成,秦起于西区

B.晋平赤狄得晋南河内地并代表姬姓天下与楚争霸中原在春秋时期完成,晋在内政军政上起于北区,在外交上起于中原北部

C.齐首盟诸侯拱卫中原、经营东海在春秋时期完成,齐在外交政治上起于中原、北地、齐鲁之间的河间地(以卫为代表的河间国家受到夷狄的冲击最深,几度亡国,齐便因此而起家),在经济内政上起于东区

D.楚囊括长江中部流域在春秋时期完成并与周晋姬姓天下抗衡,楚起于南区与中原南部

E.燕平灭东胡开拓辽东,在春秋战国之交完成,燕起于新增东北区

三个春秋末年到战国中后期逐渐加入天下战局的新板块:

春秋东南区:淮夷百越尚未被削弱干净,吴越楚的相互征伐完成了对此一区域的清理,吴越的骤兴骤亡,反而过早消耗了东南的竞争力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_五霸岗春秋_战国春秋地图

春秋西南区:蜀地交通过于艰难险阻,只得在战国末期才以秦国附庸的身份,影响天下战局

春秋东北区:北狄、东胡、莱夷势力直到春秋末年才逐步被晋、燕、齐所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