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2)

2019-04-27 21: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五季:春、夏、秋、冬、春夏之间

五味:酸、苦、辛、咸、甘

五情:怒、喜、悲、恐、思

五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黄帝

这种列举方式,源自齐国方士&阴阳家,集成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此说在汉代,随着儒家的兼容诸子和道家的形成两大思想进程,而逐步融入儒道两家的语境。

五霸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3.五霸八说及其列举标准之我见: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父子,父谈师承黄老之学(杨何、黄生)、子迁师承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孔安国),父子二人的职位(太史公)还要求其掌握天文历法知识(文史星历)。汉初显学,黄老、春秋,黄老是道家思想整合的开始(道家成形于郭象注老庄,先秦老庄若没有郭象注疏融通,相异之处还是很多的),春秋学则是儒家容纳诸子各家的开始,再加上星历的专业背景,父子二人很容易采纳五德终始说,进而依据五方位列举出“五霸史记说”,也即今日通说之一。

以五霸配五方:齐桓(东)、晋文(北)、秦穆(西)、楚庄(南)、宋襄(中)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王霸》篇,是荀子对于王霸两道的论述,在这一篇里列出五霸,很有儒家色彩。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齐桓晋文在儒家看来即是对外护佑华夏的大义盟主,也是以下犯上的始作俑者,儒家对二位霸主的态度其实很矛盾,敬仰其华夏盟主身份,却又不满其诸侯霸主身份;楚庄、阖闾、勾践,三位周礼视角下的“南蛮”君主,老荀把这三位放在这里,其中的春秋笔法不可不谓刁钻:三君的阴谋讹诈本身,便是儒家黑霸道的一大槽点,再加上其“蛮夷”的身份,两大槽点,立马显得三王的伟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_战国春秋地图_五霸岗春秋

白虎通义,是东汉古今文经学两派在白虎观的大规模论战后,对一些经义纷争的一次定论尝试,是汉代儒家经学的《关于经文纠纷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部文献,使得谶纬学正式加入儒家阵线。

其用意,既有史记说的五德论影子,也有王霸说的王霸论色彩,五霸选取标准折中前两说。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当看到秦王干脆没有诚意交换,他说大王这块玉璧有瑕疵,让我只给您看,秦王中计,将玉璧交还给蔺相如,蔺相如说大王您若果不把城池交换而硬要玉璧,我只能和玉璧一起撞死在您面前,秦王怕玉璧被毁,连忙指着地图,寡人将这些城池给赵国,蔺相如说必须准备一个正式仪式交换,秦王也答应,但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可能交出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人将玉璧偷偷送回赵国,出色完成了出使任务,使玉璧得以保全,赵王封蔺相如为大夫。重耳一行又来到宋国,宋襄公虽刚打了败仗,但对重耳还是十分欢迎,就送他们每人一套车马,只是没有力量帮助重耳回国。那是重耳去曹国拜访国君曹共公的时候,曹共公非但对流亡的公子重耳没有给予必要的公子招待级别,而且他听说重耳的身体有畸形,肋骨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时候,便想着要扒了重耳的衣服去看看。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此说标准应同《史记》、《荀子》两说。夫差的出现,凑齐了东南三位血性小霸主。。。

【以上五说多来自秦汉两朝,以下三说则出现于清民两朝,前五说因其久远而更广为人知,后三说则因其晚近而不算普及】【前五说反映了汉代经学的思辨、后三说中的六七二说反映了清民史家观点】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此说最为符合春秋实绩,晋国霸业确实是春秋时代的主轴,晋是霸主中唯一代表姬姓的国家,这一点与其变法最早、与狄交流交战最频等因素结合起来,产生了晋国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