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刘少奇 彭德怀批粟裕“里通外国” 1年后因相同罪名倒台(3)
1946年8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刘少奇为这位老部下的辉煌战果兴奋不已,特意搞了一个家庭聚会,交代夫人王光美做了几样难得一见的好菜,邀请了朱德、彭德
怀等人来喝酒,庆贺胜利。
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泽东的信任外,刘少奇的准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与《传檄到中原》两书,曾披露陈毅忽然被调离华野的真实原因:“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许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许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亲密。”
这个人是指刘少奇。
饶漱石早年在东北期间,就在刘少奇领导下工作,深受其信任。刘少奇曾在华中局会议上说:“饶漱石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优秀学生!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
因此,他离开新四军前,郑重向毛泽东推荐饶漱石接替自己的职务,使之成为华中局与新四军的一把手。饶漱石也由此成为华中以致后来华东战略区与东北高岗、西南邓小平、西北彭德怀、中南林彪同列的人物。
尽管饶漱石很不地道,后来翻脸不认人,妄图拱倒有知遇之恩的刘少奇,但他们曾经关系亲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建国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却这位老部下。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
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猥自枉屈”,忽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
刘少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赶忙
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当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真是不敢当啊!”
刘少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
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1954年5月19日晚上,粟裕也到刘少奇家拜望。
不久,刘少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指导的各兵种、各部门以及有亲密关联部门的情形和问题,向他和中共中央汇报一次。
粟裕立即向刘少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以及全军装备情形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各兵种及作战部的情形。
报告中,粟裕还提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预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定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
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
美军刚出发就有中军舰尾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