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明代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莲瓣考(2)

2018-02-07 2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图十五)

这种模式烧制量很小,但作为龙泉窑从舶来工艺与自身工艺的结合过程中的尝试,可见工匠对最后形成龙泉窑独立的文化审美所历经的各种努力。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莲瓣纹饰在各窑口大统一的格局下,也出现了工艺分化,以金村窑、大窑叶坞底、溪口为传统工艺的的大莲瓣纹仍然传承早期形式(图十六——十八)。

(图十六,金村)

(图十七,叶坞底)

明代青瓷筆筒_龙泉窑瓷器图片_明代龙泉窑青瓷

(图十八,溪口);

而大窑的岙底、垟坳头一线主要以小莲瓣为主(图十九)。

(图十九)

形成这种分化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条:

一是金村窑是最早被朝廷定为贡瓷烧造点的窑口,从南宋早期偏晚,叶坞底更多地承担为南宋朝廷烧造瓷器的任务,而溪口窑为官哥的烧造地,自然地传承当属顺理成章;

二是贡给徽宗的时期,也是北宋南北瓷器相互融合的过程,定窑在北宋时期的产品,大量地使用莲瓣纹。这种直立式多层莲瓣手法在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官式产品得到了一定的利用,并与同时期的郊坛下莲瓣纹刻画手法几乎一致(图二十——二十一)。

(图二十)

(图二十一,月白盖碗)

虽然有定窑的元素,但龙泉窑此类莲瓣工艺更显层次感和力度。龙泉窑南宋早期就改定式双层为同一高度,前后穿插,更富立体效果,且简洁、流畅(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遂宁)

岙底、垟坳头一线的小莲瓣纹,大多产自于南宋晚期至元早期,多为单层莲瓣,称之为小莲瓣就是莲瓣茎叶比较窄而细,部分产品的莲瓣向一侧螺旋式上升,这是南宋晚期岙底特有的工艺模式(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岙底)

这个时期,龙泉窑莲瓣纹饰还引入金银器的的工艺(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图二十五,金器)

南宋时期,龙泉窑独有的莲瓣纹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产品,使用量最大的当属洗、碗、盘、茶具,个别仿青铜器礼器也使用。可以说,莲瓣纹这种纹饰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龙泉文化的主流(图二十六——二十七)。

(图二十六,茶杯)

(图二十七,盖杯)

龙泉窑的莲瓣在多次素烧的釉层下,南宋中晚期达到了历史高峰,通常来说,刻画的目的在于单层施釉的玻璃釉更能体现刀法的美感,但南宋中晚期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

通览南宋龙泉窑器物,除了仿青铜器礼器的弦纹,很少能看到其它装饰,这个时期,崇尚清介、孤远、淡雅的文人气质,以线条及釉色来体现器物的美感。但莲瓣纹饰却一直伴随着这种文化氛围,朝廷与窑口的结合、文人与匠人的结合,使其莲瓣艺术藏而不露、露而不骄、骄而不艳、艳而不俗,把中国瓷器莲瓣艺术推向了顶峰!

进入元代,元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去宋代汉文化可谓不遗余力,采取沙漠文化逐步渗透的策略,来改变庞大汉族群体的文化思维,但元政府的文化审美根基非常薄弱,因此,在元早期,龙泉窑的莲瓣纹饰工艺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图二十八)。

(图二十八,元代凤尾尊)

但在长期失去朝廷财政采购及大批文人雅士的逐步退出上流社会后,龙泉窑的销售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工艺上随之发生了变化。元政府在宁波设立庆元路,专门负责瓷器出口,鼓励各窑口大量出口,早期偏晚的龙泉窑产品,以宋代莲瓣纹为主题的产品骤减,我们可以从元早期的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大宗商品瓷器中可以看出,大都为内模印式元代莲瓣纹(图二十九)。

(图二十九)

这个时期,金村已经停烧,溪口烧制规模逐步萎缩,这个时期,龙泉窑的莲瓣纹大量在大窑烧制,仍然以小莲瓣纹为主;而溪口则出现了模印式莲瓣纹(图三十)。

(图三十)

这种莲瓣纹大量出现在元早至元中期立件器物上(图三十一)。

(图三十一)

同时,在文房雅玩上也会出现(图三十二)。

(图三十二,鸟食缸)

这种立体式模印莲瓣纹出现在南宋晚期,当为宋代工艺的一种传承,但相对于宋代,工艺上还是要粗得多(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