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外国对中国乒乓球评价 口述|徐寅生:上海何以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3)

2018-01-29 11: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吸引着很多国外的球队来访。1956年,世界强队罗马尼亚队在东京世乒赛后,在上海体育馆(今改为巴黎春天商场)与上海队进行了友谊赛。当时我还在技校念书,市体委让我参加比赛。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手,双打时我和薛伟初搭档,连赢了两场。这既让我看到了差距,也感觉到世界高手并非高不可攀,由此增强了自信。以后民主德国、匈牙利队也先后来沪。1961年北京世乒赛后,日本队也以原班人马来到上海,开始执行每年一来一往互访的协议(在日本队处于世界乒坛霸主地位的年代,梅兰芳先生率京剧团访日时,曾代表中方邀请日本乒乓球队访华,日方没回音)。世界强队的不断来访,让上海的球迷大饱眼福,更让上海乒乓球界开阔了眼界,了解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乒乓球技术的提高,离不开器材的进步。上海有家红双喜企业,1961年北京举办26届世乒赛,红双喜球台和球作为比赛用器材,一举成名。那时国产球拍还不过关,红双喜引进人才和机器,不断提高质量。如今,狂飙系列的球拍成了著名品牌,其厂方还跟踪为国家队员服务。国际乒联有意改革使用40毫米大球,红双喜闻风而动,冒着风险率先试制(改变生产线需要费用,原有的球面临卖不出去等风险),最后被国际乒联批准。

除了最早占有国际国内市场,国际上生产大球都要以红双喜的各种数据作为标准,这在中国轻工业领域内也是很少有的。在球台设计上,红双喜首先推出拱形底座的球台,造型色彩让人耳目一新。国内外厂商受到启发,纷纷做出了各种造型的球台。随着企业的发展,李宁集团入驻,红双喜更有经济实力与国际同行竞争,很多次成为世乒赛、奥运会指定器材。可以设想,中国队员常在自家生产的器材上训练比赛,该是多么的有利!

(本文原发表于《上海滩》杂志2018年第1期,前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口述,由金大陆、吴维整理,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