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对中国乒乓球评价 口述|徐寅生:上海何以成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2)
为备战两年后的北京世乒赛,老将傅其芳出马执教,和姜永宁、梁焯辉、王锡添、梁友能、陆汉俊等资深教练,组成了强有力的教练班子,以“快、准、狠、变”作为指导思想,集国内各路好手“108将”的长处,对日本、欧洲强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又有来自上海的薛伟初、余长春以及来自其他省市的队员,发扬风格,甘当无名英雄,模仿日本选手最新发明的弧圈球,帮助主力队员训练,使得直拍快攻打法有了新的突破。中国男队终于战胜了乒坛霸主日本队,第一次获得团体冠军,参赛的容国团、王传耀、庄则栋、李富荣和我这五名队员全是直板快攻。庄则栋还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同样直握球拍的邱钟惠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从此,中国的直拍快攻打法引领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新潮流。
李富荣的迅速成长,还得益于早期接受了正规的训练。1959年末,在国家体委的倡导下,青少年业余体校在上海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很多中小学生在放学以后,去附近的业余体校打球。有的区县还办起了“三集中”,即读书、训练、住校在一起的学校。体教结合,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不少基层学校被命名为重点乒乓球学校,上海体育宫是市级乒乓球训练基地,硬件设施最好。李宗沛、刘桐芳、徐介德、黄增基、戴龙珠等一批老将,在各所体校担任教练,以后又带出了一批年轻的教练。上海的世界冠军几乎都是在体校受过正规训练,不但进步快,而且身体素质好。李富荣最早就在市体育宫训练。我与李富荣等年轻人一起集训时,除了有紧迫感外,在踢足球、打篮球和游泳时,老受他们“欺负”。当时,巨鹿路小学尽管设施较差,但柯元忻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一心扑在训练上,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批好苗子,被教育部门评为特级教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归国华侨对上海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林慧卿是印尼归国华侨,上个世纪60年代她和张秀英、李光祖等人先后归国,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上海的乒乓球事业。
以后,当传统的直拍快攻受到欧洲选手冲击、急需改革创新的时刻,虹口体校教练及时让曹燕华从正贴改为反贴,学习掌握弧圈球技术。曹燕华很快跳跃式地进入国家队一线阵容,她的成功也为乒乓球界提供了新鲜经验。若干年后,曹燕华退役后,在宝山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与该区杨行镇杨泰实验学校合作,办起了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这是一所民办性质的培训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曹燕华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得到了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当年曹燕华得益于创新,现今曹校长积极支持许昕直拍横打从头学起。要知道直拍横打在世界乒坛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许昕同八一队的王皓,终于为传统的中国直拍快攻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上海鲜有横拍打法的高手。直拍多横拍少,除了传统观念,选材方面重视不够也是原因。欧洲人身高马大,身体素质好,手臂力量强,上海人比较吃亏。中国男队也曾一度在欧洲横拍全攻型的压力下处于下风。静安区(原闸北区)体校教练重视选材。王励勤身材高挑,身体素质好,动作协调,爆发力强,被同伴们称为“大力”。王励勤被发现后,我们予以了重点培养,加上王励勤兢兢业业,训练刻苦,作风顽强,终于“横”空出世。
除此之外,一些高等院校也为上海的乒乓球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体育学院除了给学生上乒乓球理论、实践课外,还设有乒乓球教研室,进行科学研究,帮助运动队攻克难关,写出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学院的徐增祺老师不求名利,几十年来一直在那里辛勤工作。该院也是中国乒协的培训基地,主要为中外教练员、裁判员及后备运动员提供培训服务。经教育部门批准,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将乒乓球作为重点开展项目,并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他们在国际大学队的比赛中一直保持优异成绩,并担任相关国际组织的主要领导。在招生和学习方面,这些高校让一些世界冠军和退役运动员就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很多运动员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成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骨干。外国对中国乒乓球评价
泄浊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