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最难写的汉字和读音在《西行漫记》(RedStarOverCh(2)

2018-01-15 1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好在,汉语拼音只成为了书写读音的方式,最终被证实无法取代千变万化的汉字。

作为一种汉语教育工具,汉语拼音的出现和存在,普及了识字和初等教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盲率不断降低的保障。

20 年之后,在 1979 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 文献技术会议上,周有光代表中国提出申请,希望国际上认定中国已经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1982 年 ISO 通过投票,认可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ISO 7098)。

世纪之交,一些媒体开始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皆因此。

但周有光终其一生躲避这个称谓。其子周晓平曾要求媒体在报道父亲时删掉“汉语拼音之父”之类的文字。周有光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参与最终方案制定的几个人,配不上“之父”的称谓。

在人生的最后 20 年他一直被这六个字缠着,更像是因为,在那“几个人”中一直活到了今天,而且一生太过传奇。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 年 1 月 13 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堂,祖籍江苏宜兴。周有光是他一直使用的笔名。

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周有光,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民国时期曾在上海、杭州的高等院校教授相关专业,在银行工作过,也曾加入过国民政府,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但他从上大学就开始对语言学和文字改革产生兴趣,得益于日本留学经历,通晓日、英、法三语。

周有光的妻子是昆曲研究家张允和(1909 年 7 月 25 日 - 2002 年 8 月 14 日)。张允和祖籍安徽合肥,是苏州九如巷大户人家张家的次女,父亲是当时的教育家张武龄。张允和与大姐张元和、三妹张兆和、小妹张充和被合称为“合肥四姐妹”。

早年,周家和张家都住在苏州,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和张允和是同学,都在张父兴办的乐益女中就读。1928 年,周有光和张允和在上海读书,成为朋友。1932 年上海发生战乱,二人很巧都搬去了杭州。

不久后,二人坠入爱河,于 1933 年完婚。

婚后,周有光和张允和一同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二人有了第一个孩子周晓平。周有光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开始思变。1935 年,二人回到上海,周有光在银行工作的同事,也加入了反日救国会。

之后的十多年间,周有光多次因工作变动举家搬迁,先后去过四川、重庆,回到上海,又去了纽约和伦敦,最后又回到了上海,在复旦和上财担任教授,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任职。之后机缘巧合,周有光终于得以将毕生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最难写的汉字和读音_世界上最难写的汉字?_和饕餮难写难读的字

上世纪 40 年代,周有光在香港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后来的中国第三大民主党派),还经朋友介绍,跟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见过几次面。二人并没有在科学和艺术上有过什么交流,只是聊了聊时事,以至于周有光事后都不怎么记得这回事……

周有光主攻经济学,在语言学上又颇有造诣。可他还参与主持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工作,跟抗战时期的名记者刘尊棋、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一起担任该书的中方编委。究其根本,周有光是个热爱学问的人,以至于跟他同为“九如巷女婿”的妹夫沈从文叫他“周百科”。

人瑞的他,还保持着极其开放和前卫的想法。比如,在 2010 年 6 月,105 岁的周有光在新浪开了博客,成为了平台上的最高龄博主。

按照当下的理念,沈从文对当时还是少女的妻子疯狂追逐,一定会被判为男权主义者。同为民国才子,周有光却非如此。他非常尊重女性,2003 年写了一篇名为《女人不宜称“先生”》的短文,指出称女士为先生,是潜意识的重男轻女: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例如。宋庆龄先生。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