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当年,英国靠什么成为头号强国(2)
17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时尚也发生巨变。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消费者为之倾倒。从王室到商界,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轻便又实用的棉布,并把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视为典雅美观和时尚的象征。
1719年,有人这样描述当时英国人的着装:“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和不起眼的穷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着装……他们都穿上了棉布和亚麻布服装。因为这类服装价格低廉、质地轻薄,而且色彩明快。”
印度棉织品不仅在英国国内受到欢迎,而且深受欧洲其他国家、非洲以及拉丁美洲民众的欢迎,成为当时世界上利润丰厚的畅销商品,乃至于控制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在此情形下,英国毛纺织品遭到严峻挑战,本国经济受到不小冲击。
与当时占据英国输出品王座的毛纺织业相比,16世纪棉纺织在制造工业中的地位并不太高。曼彻斯特是英国最早生产棉布的地方,17世纪初以塞浦路斯进口的棉花为原料生产粗棉布,品质中等以下,数量不多。还有一些地方仿造印度棉布,尽管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度和温差,纺出来的棉纱异常纤细,但工具和技术的差距,导致生产出来的棉布仅仅是棉麻混合织品,远不如印度棉布柔软、漂亮。
1640年前后,英国棉纺织业劳动组织和工具设备均仿照毛纺织业,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织品。由于质地低劣,基本无人问津。
率先实现机械化动力化
面对印度高质量棉布的竞争,英国人一开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再次实行产业政策: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1690年到1721年间,英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印花棉布。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英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建立棉织业和印染业,学习印度经验提高棉布质量。
英国人将科技作为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后的100多年,不断采用和普及新技术,推进产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全面提升质量,试图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织品市场。1733年,英国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恺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其工效比原来的织机提高一倍多。飞梭发明并广泛应用后,棉纱供不应求,急需研制新的纺机。1765年,曼彻斯特一个兼做木工的织工哈格里沃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可同时纺八个纱锭的新纺机,把纺纱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8倍。他以妻子的名字为这种新纺机命名——珍妮纺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纱线变得柔软、精细且结实,棉纺织品的“质”和“量”实现了革命性提升。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织布效率提高40倍。科技推动着英国棉纺织效率和质量交替上升,英国人创新热情高涨,印花、漂白、染色等技术和净棉机、梳棉机、卷线机、整染机等机械的发明和创新比比皆是。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发展,英国政府采取多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棉纺织技术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1786年,英国国王封卡特莱特为爵士,之后还任命他为德比郡郡长。1812年,又奖励发明综合纺纱机的克隆普顿5000英镑。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原有动力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亟需一种新的动力机器。1765年,曾是格拉斯哥大学教具修理师的詹姆斯·瓦特吸收前人科研成果,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发动机——矿井抽水用的蒸汽机。1784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机械化时代。蒸汽机很快取代水车驱动纺纱机和织布机工作,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
18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1806年,英国基本完成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图案美丽、色泽亮丽的棉纺服装不但舒适暖和,而且价格低廉、外观精致,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1828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随之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棉纺织是英国乃至世界工业革命的起点和先导。
说北洋海军实力当时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