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 帝国日落—从英国视角解读敦刻尔克大撤退

2018-01-04 20: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慕尼黑协定全文_慕尼黑协定 英语_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

GzW读杂志网duzazh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表面上看来仍是十分风光,不仅以战胜国身份参与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还与法国一起主导了国际联盟。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英国在一战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首先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的国际地位严重下滑,美国与苏俄两强崛起,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取英国而代之的前景已经隐约可见;其次在英国的各个殖民地,一战后的“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激发殖民地人民心中的民族主义情绪,英国已经不能从容掌控它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最后在英国国内,一战使得英国损失惨重,经济在艰难复苏的道路上又不巧遭遇20世纪30年代初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显然,大英帝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继续称霸世界的雄心。GzW读杂志网duzazhi.com

如同一个落寞的贵族不得不卖掉他心爱的佩剑以养家糊口,英国为发展经济也不得不牺牲军备建设。没有军事力量做后盾的英国只能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解决各国间的争端,以尽力维持“和平”的局面,也尽力维持英国自己的霸权地位。在波诡云谲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维持“和平”的努力为德国在欧洲的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就在英法美等国都忙于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而忽视军备之时,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开始疯狂扩张军备。面对野心勃勃的德国,英国限于国力不得不采取著名的“绥靖政策”,这一政策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签署后达到顶峰。当英国首相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不再扩张的保证心满意足地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世界大战的阴云又一次笼罩在欧洲上空。有不少论者都认为“绥靖政策”是英国在德国与苏联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将希特勒的德国“祸水东引”,让希特勒与斯大林鹬蚌相争,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作法恰恰从侧面证明英国无力控制欧洲的局势但又不希望与德国开战的虚弱状态。GzW读杂志网duzazhi.com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随后德国掉转枪头进攻北欧。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绥靖政策”完全破产。尽管在“绥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英法牺牲中小国家换取一时偷安的作法为世人所不齿,但除因英国国力所限以外,还须知当时“绥靖政策”的实施是符合英国多数民意的。以至于张伯伦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返回伦敦时不仅受到英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而且收到众多称赞其签约的信件。可见英国经历了一战的巨大战争创伤后,英国的主流民意是极度渴望延续和平、避免战争的。和平诚可贵,但不顾外界战争威胁的严峻形势,盲目奢求和平则极其危险,主流民意并不代表就完全正确,真理在此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随着“绥靖政策”的破产,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获得了领导英国人民的机会。对于张伯伦及其“绥靖政策”,丘吉尔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在战争和耻辱之间让你选择,你选择了耻辱,可你最后还是要进行战争。”英国的“绥靖政策”是软弱的,可谓搬起石头最终还是砸到了自己的脚。如果要说“绥靖政策”有何积极作用,那可能就是为英法赢得了几年的战争准备时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英法并未利用1940年5月以前这几年的宝贵时光做好迎战德军的准备。GzW读杂志网duzazhi.com

时间就是生命GzW读杂志网duza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