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初三物理物理主备教案(二)
第1篇:主备教案2
初三物理
主备教案
主备人:
郝丽辉
研讨时间:2012.9.3 课题:弹力、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1.了解弹力及造成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读数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机理和使用方式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知识点、问题修改、重点解读: 知识点一:了解弹性、塑性
问题修改:做一做并对比,形变情况一样吗?举出类似的事例。
拉橡皮筋、压橡皮泥
总结、概括他们的特征
学生活动:动手、举例、归类、总结概括弹性跟塑性的特征
重点释疑:弹性:物体受力时出现形变,撤掉外力之后,能修复原先形状的特点。
如 橡皮筋、弹簧等。
塑性:物体受力时出现形变,撤掉外力之后,不能自动修复原先样式的特点。 如 橡皮泥、面团等。
弹性限度:物体的韧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不能完全复原。所以让 用弹簧时不能超出它的韧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知识点二:弹力
问题修改:完成以下操作,体会弹力的存在。
用力压或拉弹簧,用力拉橡皮筋
阅读课本,划出弹力的定义。从弹力的定义中找出弹力的形成条件。
学生活动:动手体会弹力的存在、理解弹力的定义,总结出弹力的形成条件。
重点释疑: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应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造成力的作
用。
2.弹力的形成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的弹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压力、支持力
知识点三: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式
问题设置: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阅读课本,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学生活动:动手体会、使用,学会使用测力计和读数。
重点释疑: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根据弹簧形变的大小与力的
大小成正比可以测定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机理:在韧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或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式: 使用前——
看:量程(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调零) 拉:测量前,用手用力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壳体之间的磨擦而妨碍测量的准确性。 使用时—— 测:要让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中轴方向,不能倒挂 读:静止或匀速直线时读数,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可不估读 记:数字加单位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
第2篇:主备人《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教学反思
李旎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独白。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洁朴素。这是一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这种精彩源自老师清简、平实而充满亲和力的教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心旷神怡的舒适感。这堂课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点,是一堂低年级的数学课。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之后,他们经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促使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老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她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确立地理解跟接受,所以同学使用了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跟特征。
二、趣味识记生字
二年级的识字量非常多,也是教学的重点,低段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难持久停留,在教学中为了使学员保持住最佳学习状况学习生字,形式就必须更加妙趣横生一些。对于本课的字词,老师利用不同形式,层层递进来了解生字。首先 我让学员自由去朗读短文,然后抽学生个体读、领读、卡片认读,根据字理认读,结合符合孩童心理特征的拍手儿歌进行提升认读。并按照字理了解身边的字,让学员把所学的认字方法迁移运用到生活中。“陈、宋、赵”这三个生字时,老师在黑板上先出示一组有关姓氏的三字经:三横王、草头黄、古月胡…..先让学员自己去朗读。然后师生合作读,全班一起拍手,老师问学生答。对于黑板上的姓氏三字经,学生朗朗上口,很容易回答出来。接下来老师很自然的过渡到“陈宋赵”这三个字上,“陈宋”这两个字学生很容易给他们编三字经儿歌,对于“赵”有些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来编了, 于是同学很自然的过渡到“赵”字的演变历史,给教师补充课外知识。而后在通读这三个生字后,随机指着“李”,再使学生以此类方式来说一说自己跟身边朋友的“姓”。
书写不仅仅是记忆字形,还有审美的含义或者良好书写习惯的练习。课堂上在学生指导下的书写练习蕴含着多重作用,故而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训练书写,而不能蜻蜓点水式地装个样子,却将长期的书写练习留到了课余。老师在课上,首先使教师认真观察生字把书读好,把字写好,应该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打基础的阶段就是要这样实实在在地教与学。
三、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课堂练习中通常会忽略分层次练习。忽视教师现有知识跟能力水准,于是在训练时通常使每位学员都以相同的难度去训练,这样通常导致后进生当堂完成不了教学作业。我在课堂小作文上,进行了分层次练习。首先她给出编写童谣的句子,然后使教师根据这些句子进行练笔,要求每个教师写一段,在这基础上鼓励优等生多写几段,而使后进生根据教授给出的素材进行训练。这样就照顾到每个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课堂特点,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更可呈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认知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员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真谛。
语文课堂要使教师“动情”,谓之“情感熏陶”。的确,没有情感的数学课就失去了英语的活力,但感情源自每个人的心里,并非要外化为语言以及行为,懂的并不一定要说出来。那种在情感深处的打动,那种隐然于心的震憾,比声嘶力竭的咆哮和无病呻吟的诉说更为珍贵。再者,老师的教学用语平实而不乏亲和力,时时展现对学生的显然与赞扬,却处处自然妥帖,丝毫不夸张、不盲目,更没有用小红花之类的标签成为奖赏。这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中就变得纯净而精致了。其实,最好的课堂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原本就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
第3篇:打扫卫生主备课教案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景,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研究除数是实数商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推导方式。
3、正确把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推导方式,并可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实数,商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推导方式。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收拾卫生用品,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可强调这些难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推导: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乘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构建,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他们稍作改动备课教案范文,你就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看到了哪些?
2、独立构想,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如何再次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式。
(2)展示汇报。(可能发生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式)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看到,无论是转换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式,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详细的情景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折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式,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看到,整数乘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重点地方令学生多说)
(2)尝试总结除数是实数的整数乘法的推导方式。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这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昆虫的飞行速度是花朵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打扫卫生小结:(组内交流分享重点) 商的小数点要跟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至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五、作业
1.填空。
(1) 5.6×0.4就是求5.6的(
)分之(
)。
(2)2.094去掉小数点后是原数的(
)倍。
(3)0.24×3表示(
),还表示(
);2.7+2.7+2.7+2.7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
(4)2.9×0.25的积有(
)位小数;9.12÷0.24的商的更高位在(
)位上。
三、解决难题
1、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2、每一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油,购买62千克油,至少应打算多少只那样的油桶?
第4篇:崇远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主备人发言稿
崇远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主备人发言稿
第一、二单元(陈建平)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描绘台湾诗人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跟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教授季羡林对话的方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设与选取,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诗人叶文玲童年读书的历程,点明读跟写的关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怀乡的绝响;《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真回忆;《小桥流水人家》从平淡的景色品味到了浓厚的情怀。
文本细读的视角有很多,要按照教材特点加以把握。
1.从语言的视角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要感受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认识、借鉴的重点。如《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借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借助自语式的旁白描绘,生动表现情绪的变迁。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观众面前。这种写法就更值得教师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教师说说写写自己的念书故事,《窃读记》这篇短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让我们来说说学生笔下的真实的窃读故事:每次我把电影书拿在手里,她就问:“你看过英语书了吗?”我经常都诚实地提问:“没有。”每次,都忘了说谎。结果呢?自然是电影书被没收啦!然后我还要展开艰难的找寻过程。妈妈藏书的地点一直在变换,但每一次都可被我找到。——学生甲
我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正向我的屋子逼近,是父亲检查来了吧!我以更快的速度做出熟睡的样子,果然,灯亮了,看来妈妈并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放心地跑了,我呢?又拧开开关,继续读书。翻开书本,我
喜欢抚摸书的书页,那里有知识的味道跟营养。妈妈呀,您为什么看不到我心里的盼望呢?——学生乙
《梅花魂》的语言也极有特色,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含义:一是外祖父教“我”读古诗,用心良苦,唐宋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外祖父这样做是使我不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很多诗词,其实是在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情思之苦。三是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拍着手笑,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显出外祖父的沉静情愫。细读文本,就是要把情感、语言、写法结合出来认真体会。
2.从作者原意的视角来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动机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看见《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自然耳目一新。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看法。然后课文围绕这个看法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缘由和技巧。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缘由和技巧,这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3.从文化的视角来细读文本
《古诗词三首》中的诗歌都是脍炙人口的乡思诗词。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诗人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表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它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她们作品时,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积淀。诗中的星星、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无穷的意韵,成为离愁的意蕴。诗歌借写景叙事来讽喻,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总而言之,教学一二单元,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做的是成为通常读者阅读课本,“钻出来”“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教师的视角,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探讨练习的提醒,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备课教案范文,需要理解的词语,需要累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通读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招备课教案模板
音乐课备课讲稿模板
体育课备课教案模板
化学备课教案模板
语文教研教案模板
今年头发颜色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