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宋金 初入淮河四绝句《杨万里集》诗歌选_原文翻译赏析(2)

2017-12-23 12: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其三

第三首诗人抓取眼前景物,整首诗虽然全是景语,但其中寄寓了诗人很深的感慨。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馀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淮河中流是南宋与金的国界,所以两岸的船泊只在自己这一边航行,互相之间并不通航,而且两边船只竟然都不敢互相靠近,因此船只激起的波浪都很难交织在一起。其实淮河两岸原本都是宋朝的国土,在淮河北岸的父老又何尝不盼望着两岸能自在通航呢?“波痕交涉亦难为”是金国“拘管”的结果。背驰,相背而驰,互不通航。难为,不易做到。

宋金_宋辽金西夏地图_宋金和议

只馀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只剩下那些在水面飞翔的鸥鹭没有拘束,最是自由,在淮河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只馀”两字写出了拘管之严,让人想到诗的前两句所描绘的界限分明的景象背后有着多少无奈。而“自在”二字又含有人不如鸥鹭的味道,更让人觉得辛酸。拘管,拘束、管制。

在前两首诗中,杨万里怀古伤今,慨叹世事变迁,第三首则把笔触转向淮河上的景物,以景传情。这首诗四句全写景物,前两句取淮河两岸的船只,后两句取河上的鸥鹭,仿佛是一幅淮河图。这首诗描绘了三个画面,诗人把这三个画面安排得很有层次:首先写两岸互不来往的船只,“各背驰”是实景,写出了两岸的隔绝;再用波痕不能交涉从正面衬托,写出两岸隔绝之严;最后用“自在飞”的鸥鹭作前两个画面的反衬,以鸥鹭的自由更衬出人的不自由。所以用这组诗第二首中的“长淮咫尺分南北”一句来作这幅淮河图的名字可以说是最为贴切。

杨万里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杨万里讲“去词去意”,不是说诗不要词藻和思想情感,而是强调诗的本质不在于词藻,也不在于诗要表达的意思,诗的本质毕竟不是词藻的排列或者情感的宣泄,诗的本质是用词藻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艺术地表达思想情感。在这首诗中没有只字片语直接写诗人心中的悲哀,而是通过描绘景物含蓄地表达诗人深沉的感喟,耐人寻味。

其四

这首诗是诗人想象中原父老向自己诉说种种困苦的情景,一方面写父老的不堪蹂躏,一方面写出诗人的痛苦和无奈。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中原父老见到南宋的使臣定然是会含泪诉说在金人铁蹄下生活的种种不堪,然后定然是满怀期望的询问:“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然而面对中原父老的诉说,我该怎样对答呢?我知道这种种诉说期待其实都是一场空谈,与其伤心绝望,倒不如不谈。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中见到中原父老之后的对答。空谈,说不切实际的话。王人,指天子使臣。不堪,忍受不了。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那向南飞去的鸿雁,虽然不会说话,倒是每年都能飞到江南;而淮河以北的中原父老却只能是年复一年的翘首南望。这两句是借鸿雁写出中原父老对故国的向往之情。

这是《初入淮河四绝句》的最后一首,诗人并没有踏上淮河北岸与中原父老交谈,诗中所写是诗人虚拟的情景。虽是虚拟的情景,却是句句都饱含着诗人的真情。

诗的前两句“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字面上是写中原父老诉说不堪蹂躏之苦,字面下呈现出的却是诗人自己痛苦无奈的心情。“莫空谈”三个字,语意异常沉痛。中原父老想要诉说“不堪”,诗人却直接了当地说不要“空谈”了,仿佛是有些不近人情,但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的辛酸,杨万里很清楚,此时的南宋朝廷只求求和自保,根本不顾及中原父老的死活。但是如果中原父老真的向他含泪诉说,那么诗人将怎样回答呢?是给一个虚假的期望,还是说出残酷的现实呢?不如一开始就说“莫空谈”!

三四句以景结情,点出中原父老还不如鸿鸟,能够飞到江南。“不能语”也让人感慨良深。归鸿自然不能诉说中原父老的苦难,但是南宋那些心系中原的有志之士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却一再被打压,就算飞到江南的鸿雁“能语”,一心求和的朝廷也只能是置之不理。宋金

《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意不佳”为组诗的情感线索,第一首写边境现状“中流以北即天涯”,是悲;第二首回顾历史,指责历史罪人,“泪湿秋风欲怨谁”,是愤;第三首写出隔绝现状,“只馀鸥鹭无拘管”,是叹;最后一首是写朝中主和派当权,恢复无望,“中原父老莫空谈”,是痛。这组诗中浸透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千载之下依然让读者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