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结合文学内容指导教师诵读,要求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词句以及学生唱读音
方法:教师范读。
要准确示范诵读方式跟技巧,组织师生集体诵读蜀道难教案范文,培养教师的朗读习惯。诵读中注意:
1、口熟脑记;
2、连缀关键词句;
3、理清思路;
4、分清语调语气;
5、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赏析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更直接的认知,是感受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取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二、指导诵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情感是豪放的,要读得更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词句,表明画家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抱怨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能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慢,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描述调读。“蚕丛”四句说魏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伏笔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景象,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现蜀道的全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觉得,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应有身历其境的假设,“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此处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责备的口吻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凄凉哀婉的气息,读时应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调侃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蜀道难教案范文,读时应假设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让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极其”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征。但重点是最终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又为蜀之门户,形势既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变,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北伐中的惨烈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厚重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音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峦风景。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一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怀疑。全诗以极力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广袤混茫的古时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色。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感情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大气势,给人以抚慰灵魂的极力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粗犷,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作家杰出的美术才能跟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整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状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感情依然进入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板书设计〗
蜀道的艰辛——人生旅程的艰辛(国事:忧虑、担心。)
叠现吟唱
情感奔放、激昂
东风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