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古代诗词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2021-04-16 16: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人诗文的美术魅力,培养教师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结,领悟诗词中幽微的意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跟意境美。

2.培养教师对蕴涵在诗歌中的观念感情跟人生感悟的体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称赞的基础上欣赏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利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上大学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歌,其中以古诗宋词居多。我们对诗歌和诗词的有关知识还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诗词和诗文,说说二者有什么差别。(只须说出更主要的特征,不必全面归纳。学生提问后老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歌,请同学们翻至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可马上说出那是诗歌,哪是律诗,哪是词。(学生提问后老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诗词教案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至河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作家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是学者觉得“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土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只是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怀疑。

3.结合学生怀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已标明,若学生未强调,教师亦要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夜晚的场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家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烘托出画家怎么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校长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黄河,气势是这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襟、开朗的心态和蓬勃生机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如何以时空的变换来展现江天的风光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底的倒映,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夜空,变幻无穷的云层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观。

问:诗人未为荆门山外的景色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把握:作者似乎无法掩盖自己看到楚地美景的紧张和兴奋,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家乡。初次离别故土,他何以不无限向往、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乡思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利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家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父亲,其创作之独特实让人称叹。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地理教案模板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5.学生诵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特色,大多数诗人每逢春天便要感叹寂寥和悲伤,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春天的全新的感受。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怀疑。

3.学生怀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美丽,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致,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得“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魄。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坚韧奋斗,冲破了春天的肃杀气氛,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发“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韵,古人云:诗抒怀,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落寞。“一鹤排云上”所表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让人认为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实乃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地理教案模板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曹魏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攻打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荆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教师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诉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增加,但因系假定而得出的推论,不宜读得更加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铜仍已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时东风不帮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仍非常奇绝。可启发学生反思: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借助“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攻打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如果当初东风不帮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都会改变。这就很可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因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展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征。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跟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良知。东吴一旦战败,她们的境况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想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可谈出一定的看法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能适度作一些讲解。)

4.学生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探花,官到将军诗词教案范文,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受命到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捕,后获救逃出,并率军抗元,兵败而被捕。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劝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作家。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地理教案模板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员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情感(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怀疑。

3.结合学生怀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具体,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殿试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通感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观念感情,可鼓励学生就下面问题展开争论:诗人如何表达国家遭受危亡的深切心情?怎样把个人的困顿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探讨让学生确立: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难,“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未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坎坷困厄的感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利,生活亦遭遇困境,但他却对一生抱乐观的心态。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景,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色,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虽然在文学创作上首开宋代散文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时尚鲜明,风格豪迈,视野辽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员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一生无再少”句须铿锵有力,末句应读出其中的劝诫之意跟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反驳。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地理教案模板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3.结合学生怀疑诗词教案范文,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形式而言,上下阕有哪些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展现出美妙之情;下阕议论兼叙事,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怀到的一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一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一生无再少”之感叹由何引发,二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校长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发现的“溪水西流”而导致。本要东去的河水尚且可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迈,表现出他对一生的积极心态。

5.学生朗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训练四的规定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短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设计者:杨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