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诗人热烈奔放的写法

2021-03-16 05: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体现的观念感情;

2、品味其优雅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欢快的情感和放荡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观念感情,体会其看待生活的心态。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建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建立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办祭拜,召开酒宴或举办其它庆典时表演。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意义有了差异,指一种合乐的诗文,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晚明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比如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讽喻乐府诗体裁的佳作。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作家。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南京,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梦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倚重,权臣的忌恨,加之个人的乖张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芜湖。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更可代表其书法传统。他兼善各体散文,尤以诗文为精,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对这首诗的构思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表述,如以为它是暗喻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蜀道难教案范文,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伊始,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早已猜测到潜藏着的社会动荡,深感于一生道路的艰辛。

2、课题简析。

教案模板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依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浑质朴的笔调,运用夸张比喻的技巧,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壮丽的山峦,既写了蜀道的艰辛,又写了一生旅程的艰辛。全诗气势磅礴,风格粗犷,表现了作家杰出的美术才能跟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构思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词语、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争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本,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情感是豪放的,要读得更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词句,表明画家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抱怨的极力。“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能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慢,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描述调读。“蚕丛”四句说魏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伏笔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景象,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教案模板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现蜀道的全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觉得,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应有身历其境的假设,“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此处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责备的口吻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凄凉哀婉的气息,读时应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调侃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

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让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极其”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山炼而丘壑……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征。但重点是最终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又为蜀之门户,形势既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变,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北伐中的惨烈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厚重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音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案模板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蜀道难教案范文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句子、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根据由古及今,自唐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征来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后来社会的窘境微愁。

按照诗人的想法跟所写的情境,全诗大致能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由来、突出体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视角,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一同研读法,先提出疑问,由学生探讨、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些层次的界定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跟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要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哪些含义?它重复发生三次,有哪些作用? 1笔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情感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画面的变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发生,形成了借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局面。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难教案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

2薄笆竦乐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慨,突出体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 叹险景物凄凉——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如何来体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教案模板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穿行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况味的环境气氛,有力地营造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蜀道之难,艺术地描绘了奇特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样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汉朝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悚氛围中,最后提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长廊,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地理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唐朝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词语,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出现,并联系以前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蜀道难教案范文,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讽刺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与关切,为诗篇充满了浓厚的意韵、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身后正潜伏着动荡,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出现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担忧是有现实意义的。

【高中数学蜀道难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数学《蜀道难》教案

2.《蜀道难》高中语文教案

3.《蜀道难》 高中语文教案

4.高中数学《蜀道难》的备课资料

5.《蜀道难》高中数学 导学案

6.高中数学《蜀道难》导学案

7.2017蜀道难教案

8.《蜀道难》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