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士与中国文化》_士于中国文化_士与中国文化百度云

2017-01-21 05:5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思想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本文从知识分子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谋生手段、诉诸文字的语言方式、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来分析其群体特征。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士

《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①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中国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中等以上学历教育,主要以创造、传播、应用、开发、管理科学文化知识为谋生手段,并具有相当社会责任感的脑力劳动者。②

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知识分子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思想文化的氛围中形成的。因为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是“士”身份和精神的传承。

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社会为“四民社会”。四民即士农工商,其中以“士”为贵。“士”就是知识分子,也叫读书人,读书人在传统社会中首先是一种身份,他们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获得了种种特权,因此,知识是特权阶层的独享权利,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代中国,小学生就计算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解放前夕,从旧中国过来的500万知识分子,有80%以上是中学生。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具备大学文化程度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

从主义知识分子观出发,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内涵界定之一,是按其所受教育的程度来界定,即按学历来界定。③因此,知识分子在知识占有方面高于同时代其他人,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群体特征。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谋生手段

中国古代的士,“学而优则仕”,是皇帝或者贵族的效忠者,主要是通过“进谏”这种脑力劳动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所在,作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士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们不再局限于为君主和贵族做事而维持生存。尤其在明清时期,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存,开发了多种渠道以获得生存空间。比如,开始与商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文化功底,为商人撰写一些文章,而使生活更加的宽裕。到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则主要以创造、传播、应用、开发、管理科学文化知识等各类脑力劳动为谋生手段。

诉诸纸笔的语言方式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如勒希(ChristopherLasch)所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知识分子,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化作语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由于他们以未来的价值观念为世界立法,故而不能不同现实社会相冲突,及至现代,冲突愈加激烈。然而,思想也就在冲突中变得愈加饱满有力,富含反抗的锋芒。例如,东汉末年,长期持续的社会危机使得有的学者因为直接受到打击或避免受到打击,从而脱离,转向从事学术活动,使思想领域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极为活跃的形势。一些著名士大夫如李膺、陈蕃、范滂、贾彪、朱穆、张俭等纷纷抨击时政,针砭弊害,他们“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知识分子数不胜数。《道德经》、《庄子》、《论语》都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将其思想诉诸纸笔的一个范本,其哲理、想象和文采,风流至今。老庄之后,有屈原、司马迁、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曹雪芹、龚自珍、鲁迅、胡适等,都是引领时代文流的典范人物。故,钱穆说:“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⑤以为,这段话不仅可以用于其先师钱穆,亦可用于中国这一知识分子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