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的课文(2)
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陶然亭的雪》。俞平伯是现代写作记游散
文的高手。俞平伯所游的地方, 并不是人所罕到的大山远水, 他求取的并不是远离喧嚣的隐逸生活, 而是在市声之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闲情逸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篇与朱自清同题而作。俞平伯以绘画的手法写月下秦淮河的景色, 以及游春感受, 叙写绵密以至给人有腻滑之感。其间溢出文人对金粉之地赏恋之情。作者赏恋秦淮河, 在于他可在这里获得一种精神的放逸。这在文章的开篇, 俞平伯已作有交代: “在饭店里喝了一盘豆腐干丝, 两个烧饼之后, 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游船, 就懒洋洋躺到椅子上去了。”“歪歪”地“踅”, “懒洋洋”地“躺”, 可见作者的精神样态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写作者与朋友俩“和两小姐, 背着夕阳, 打桨悠悠然去”;《陶然亭的雪》写与人雪夜游陶然亭, 所获得的“如行云流水般的不关痛痒”、“乍生乍灭”的“闲闲的意想”。
红学研究:《红楼梦辨》。于1923年初版,50年代初增订再版时改名《红楼梦研究》,是“新红
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新红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助推下用新方式对《红楼梦》所作的研究。代表人物为胡适、俞平伯。胡适运用实证主义的探究方式,搜集有关作者家世和小说背景的长期材料,由此确立肯定了电影作者是曹雪芹,查证了江宁织造府曹家与电影中人物、内容的相同之处,又据脂评线索提出前八十回为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俞平伯则将考证方法进一步利用至哲学探究当中。二人都坚持认为电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新红学使《红楼梦》研究回到文学范畴,并对电影的作者跟内容加以考证研究,得出了有按照的推断。
五、创作背景
新文学革命反对仿古拟古的骈体散文,痛击桐城古文,为新型文学的发生作好了伏笔。自《新
青年》于1918年4月开辟“随感录”专栏,提倡白话短评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学便逐渐发展出来。尤其到了1921年周作人以《美文》一文倡导“记述的”、“艺术的”叙事写景文学,艺术性散文十分蓬勃地生长出来。当时近乎所有画家、诗人都同时创作诗歌。这些作家们既取法英国随笔和其它外国散文文的笔调体式,更注意在特色散文中寻求变革的精髓,很精妙地化古融今,颇受读者欢迎。
这一时期的散文品种体式繁多,既有“随感录”和“现代评论派”式的随感小品,也有抒情美
文、哲理散文,还有散文诗及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文学。以周作人为代表,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为主将,形成了一个流派—“言志派”。无论是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乌篷船》,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钟敬文的咏物小品《荔枝》和后记《太湖游记》,以及废名的名为小说实为散文的《竹林的故事》等代表性作品,都已然有质朴、清涩之味。这些趣味性、知识性的小品文透出此派作者的雅人高逸之态。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可安排教师分段朗读)
2.课文分析
2.1概述:文章由回忆导入,表现出作者对年前一次观雪经历的真切记忆,蕴涵着作者对自然
美的向往和回忆之情。然后,文章记述了详细的游历过程,在简洁自然中表现出平静的琐细,其
中有游历中的小见闻和小感触,也有对陶然亭雪景的精细描述。结尾又回到现实中,在回忆往事的伤怀中再度深化怀念自然、亲近自然的主题。
2.2艺术特色:俞平伯受传统观念的熏染比较深,对一生又持有浮生若梦的想法,将朦胧和梦
幻当做是戏剧美来追寻,把落寞感伤当做是罕见的逗趣来抚慰赏玩,他爱写梦,写月,写夜,喜欢自寻烦恼自伤情的重温旧梦,乐于在文章里议论如梦人生跟生死之道。这些构成了他的诗歌,特别是抒情长诗的观念艺术上的传统。
2.3禅理之思:漫步俞平伯散文之间,禅宗哲学那种“我心是佛——我心清净——依心行动—
—适意自然”的宇宙观、时空观、生活情调,点点滴滴从先生笔下渗出,自成一片满蕴着人间气息的潇洒自如之境。行进其间,我们当发现身处中国多事之秋的俞平伯是怎样努力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种种波折:“近来时序的迁流,无非逼我换了几回衣裳;把夹衣迭起,把绵衣抖开,这就是秋尽冬来的唯一大事。至于秋之为秋,我之为我,一切之为一切,固依然自若,并无可叹可悲可怜可喜的意味,而且连这些的残痕也觉无从觅呢。千条万派活跃的流泉似浑然消释在无何有之乡土,剩下‘漠然’”这么一味来相伴了。” 仔细品嚼,其间不乏苦涩,但更多不为物喜、不为己悲,随缘即要的淡然出世之心。
2.4对俗世人生的显然。俞平伯这种对世俗人生的显然正与五四时代“唯庸夫俗妇才识得真
理”的平民意识相一致,与新哲学提倡的“人的哲学”相呼应,这就使他的佳作不仅具备禅理,同时充满时代风采。如本文中“我曾和我哥哥说过:‘咱们以后不用说逛什么地方,老实说吃什么地方好了。’她虽付之一笑,却不斥我为胡闹,可见中非无故了。我且曾以之问吾师,吾师说得尤妙,‘好吃是文人的天性’,这很让我不便追问下去。因为又曰天性,已是第一因了。还要求它的因,似乎不太知趣。“
3.课文难点讨论
本文行文篇章结构散漫,是否是其缺陷?
答: 他对文章做如是处理既确有依据。其一,这种大胆的跑题行为,在当年情况下,是对讲
究“起承转合”的特色文章体裁的勇于挑战,在新散文与旧散文分庭抗礼之时,有助于形成一种与旧散文之严整有序井然不同的崭新风气。其二,俞平伯散文结构的松散还与其哲学思想有关。恰如前文所言,先生之作留有明显的禅宗思想影响,而禅宗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理性的直觉感受,它放弃一切逻辑思维语言的束缚,进行大跨度的跳跃。俞平伯散文正是如此,其模式通常由南至北由天到地,飘忽不定,无边无际,往往出现古今万代同时登场,东南西北万象纷呈的境况,然而,在迷离一片,交叉纷纭中,“心”与“意”仍是
迟早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