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麒麟阁十一功臣_云台二十八将_宋朝开国十七功臣(2)

2016-12-31 08: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通俗一点说,就是资历或者战功两个标准。

这里的“或”字(并非“和”字)十分关键,就是说,“资历”或“战功”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

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针对个别抱怨的将领,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最高统帅发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当然就没人敢公开发牢骚了,不过腹诽的不免也有。玉皇大帝尚且有人心里嘀咕,鲁迅就说过:“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

好在罗荣桓这个总部主任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总参谋长粟裕也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又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是他的贴身“影子”,后来多次回忆说,在颐年堂,书记处曾谈过粟裕的军衔。

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当然也知道,又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李银桥的回忆,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见证。

粟裕的秘书鞠开曾带着疑问,两次登门小心求证,第二次还有专门人士进行了录像。

李银桥每次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解释说:“这是没有错的,我是毛主席的贴身卫士长,和他是形影不离,他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他不开会时我可以随便进去,他开会的时候我也可以随时进去。”

宋朝开国十七功臣_云台二十八将_麒麟阁十一功臣

虽然鞠开也是高级别的首长粟裕的秘书,知道一些警卫的常识,李银桥还是担心他不能理解,说:“这也是毛主席对我提出的要求,要我做到随叫随到,不能等毛主席叫我时找不到。”

当时,、周恩来、等人要见,还得要事先请示、报告,经同意后才能去。而李银桥因有这一规定,却不需要这样。

因此,他有着得天独厚接近“皇上”的便利,知道一些不便见诸文字的绝密,也就顺理成章了。麒麟阁十一功臣正如他所说:“毛、刘、周、朱在一块开会,讨论一些问题,很自然地会了解到不少问题。”

粟裕与罗荣桓这一对邻居,辞帅的结果虽然因各种考虑与需要而不同,但出发点却是相似的,都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品格。

如果说罗荣桓授衔与辞帅也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粟裕的授衔与辞帅则是一条暗线。明线世人耳熟能详,暗线却鲜为人知,有时候还因为先入为主的印刻效应,表示狐疑。

但鲜为人知并不表示不曾发生过。

1955年l月,座谈会对元帅、大将、上将人选进行研究。这条讨论的明线中,元帅人选里已经没有了粟裕。

元帅、大将人选按规定只能由书记处决定,当时的书记处相当于1956年9月八大后的局常委会,书记分别是、、、 周恩来、陈云。

也就是说,粟裕的军衔问题只能由他们五人考虑。讨论的元帅、大将人选,其实已经是书记处讨论确定后的人选。

正因为此,鞠开晚年回忆说,座谈会的确没有讨论粟裕授不授元帅的问题,“但不能以此就否定李银桥讲的毛主席、、、周恩来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事”。

他顺便谈到了李银桥的为人,说:“李银桥也没有当过粟裕的警卫员、副官、卫士长或者是秘书,他和粟裕又没有直接接触过,又没有特殊的感情,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粟裕说话呢?”

鞠开老人的话显然是有道理的,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其实,李银桥并不是唯一透露粟裕辞帅的人,粟裕几个知情的老战友、老部下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印证了他的回忆。

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建国后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回忆说:“到了1955 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

陈士榘是个“牛”人,眼里除了这个领着自己上井冈山的领袖以及老首长、粟裕等人,其他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入他的法眼,叫他心服口服。当年在淮海的双堆集战场,就不大听中原野战军司令部的招呼。

他的耿直、率性注定后半生并不如意,但闲暇的日子,也能静下心来回首往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粟裕辞帅一事便是一例。

另一个老部下管美英,也回忆了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