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小学识字教学70年

2020-12-21 07: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摘 要:新日本建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识字教学与时俱进,走过了艰难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纲》与《课标》对识字教学均有不同的要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70年来,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我国识字教育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新中国大纲课标识字教学科学化

本文以新亚洲建立以来历届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线索,分四个阶段,对70年的初中识字教学作一番回顾。

一、新国内建立早期的学校识字教学

从新中国建立初至1958年之前,我国的初中识字教学有下面一些特点:

(一)坚持在阅读中识字

这一时期的初中识字教学,基本上沿袭解放前边读书边识字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方法。课文编写从语句或整段独白开始,将识字教学与学习语言紧密结合上去,注意每课的生字分配均匀,多次反复,保证内容易懂,语言通俗,改变了我国近代传统课堂识字从单字开始,识字教学脱离语言实际的现状。

(二)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识字教学是比如在阅读教学里,凭借阅读课本、通过语法教学来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开始就让儿童了解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在学校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要离开词来讲字。比如教“饱”这个字词,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出示词语“饱饱的”,先解释字词,然后按照课文中的语句领读:

吃得饱饱的。

狼吃得饱饱的。

狼总是吃得饱饱的。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_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

夏天,狼总是吃得饱饱的。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字词新词,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和利用词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提出识字教学“四会”要求

“四会”即会读(指的是发现字形可读准字音),会讲(指的是用语言文字解释字义,懂得意思),会写(指的是认清字形,正确书写),会用(指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如造句、说话等)。“四会”要求是陕甘宁解放区针对当年识字教学“学用脱节”,也就是学了生字不会用这一现象提起来的。解放初期,东北地区编的《初小国语》中确立规定:识字教学“除教小孩正确地会念、会讲、会写外,并要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的文字。”“四会”要求目标确立,任务详细,容易为广大教师理解跟掌握,有助于提高并确保识字教学品质,使教师牢固掌握生字,并为进一步阅读、写作或者发展语言跟认知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逐步产生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

新中国成立早期,低年级语文课本也是文选式的,识字教学包括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学课本时,除了识字教学之外,还要用这些时间进行其它教学活动,如思想教育、常识教育、语言教育等等,这样一来,识字重点就很难体现出来,教学品质也无法确保。因此,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要求:“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小学一、二学年的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在这两年里非常集中地教会儿童了解必要数量的常见汉字。”以大纲的方式要求了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重点,这一见解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重申:“识字、写字是阅读跟口语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课堂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195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

1960年秋季,随着《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推进,语文教育界开始思考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跟传统数学教育的经验,研究数学学科的科学属性、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开始使用新编的数学课本,小学识字教学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新全球设立初期,我国中学数学教材还是延续1918年公布的“民族形式”的注音字母。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字音的课堂需要依靠拼音字母。识字教学开始就教拼音字母,教小孩掌握拼音字母的拼法、拼音跟音位。识字教学中运用拼音字母来拼音跟正音,让小孩遇到生字就读出来,而且读得正确。”

1958年3月13日,教育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教学汉语拼音字母的通知》。“通知”说:“从1958年秋季起,小学一年级应该尽可能教学拼音字母,利用拼音字母帮助认字,学习普通话。”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全国通用教材——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在汉字之前,编入了汉语拼音。与此同时,人教社还为二年级至四年级编印了《初级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课本》,为五年级、六年级编印了《高级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课本》,这是有史以来汉语拼音第一次进入高中数学课本,为识字教学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_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

(二)“集中识字”实验

1958年秋,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开展“集中识字”实验。1960年春,北京市景山学校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帮助下,也开始实验黑山北关小学创造的这一经验。这项实验是批评地继承了我国特色的识字教学方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跟儿童了解事物的特征创造出来的。

集中识字,就是把汉字集中出来学习。先识字,后读书;集中教,分散练;学了一批字,读一些课本巩固识字;然后再学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本。主要运用按形、音、义归类的方式,变一个一个地识字为一串一串地识字。采用这些方式,一、二年级可以集中识字2500个左右。

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看图识字、基本字带字、同音归类识字等方法。它的特点是以解决字形为中心,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统一的规律。

集中识字并不是把课本中所有生字一个不落地都集中出来学。有的字不好归类,或者有的字脱离课文不易学,就一直随课文教学,这样就不会改变集中识字的局面。

(三)“分散识字”实验

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其更突显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把生字词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认知、理解跟掌握。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老师于1958年首创这种识字原则。她对自新式学堂兴起以来每篇短文只教学几个汉字的课堂进行了改革实验。她先教教师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接着教学生查字典,在掌握了很多识字工具后,就让学生随课文识字。

分散识字由于是在阅读过程中识字,便让识字与阅读、识字和学习语言紧密地结合上去,避免了孤立识字的现象,突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语言规律,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结合,字、词、句、篇结合,听、说、读、写结合,以及学用结合的精神。分散识字的弊端主要有:(1)有利于掌握汉字的音、形、义;(2)有利于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促使儿童语言的发展;(4)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还有利于孩童爬过两个“陡坡”,即由识字爬向阅读的“陡坡”,由口头表达爬向书面表达的“陡坡”。

(四)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与两套教材

196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教育部组织编制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根据《条例》精神,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跟口语的基础。小学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打好这个基础。”而且要求:“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之后四年中正式完成。”此时,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教学改革实验,所以,关于识字教学方法,《大纲》规定:“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以运用集中识字的方式,也可以运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式。”“拼音字母是辅助识字的工具,要充分利用。”“写字教学要仔细进行。要教给教师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恰当的执笔方法,教给学生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和常见的声旁部首。要求教师写字写得恰当、端正、熟练,行款整齐,并养成爱惜文具保持整洁的习惯。”

在《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的前后,教育部曾编写了两套小学数学教材。一套是《全日制三年制大学分校课本语文》,另一套是《全日制十二年制大学分校课本语文》。

1961年的《全日制六年制大学分校课本语文》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编写识字课本,要求了解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有2200个安排在一、二年级。此时,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与北京市景山学校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实验,这套课本借鉴了集中识字实验的经验,采用的方法是:适当集中,方法多样,掌握规律,反复训练。教汉字前,先教学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识字的工具。接着,把讲读课本的字词分两次集中,每次约识字200~300个左右。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_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

1963年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大学分校课本语文》把识字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共识字3800个。其中,一年级识字约800个,五、六年级识字约400个。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并安排了温习生字的训练。生字的发生跟编排,注意了字的常见频率,从独体到合体,从简单到复杂。

三、197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

(一)三部《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及变化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大学分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指出:“在学校阶段应让学员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前三年学会2500个左右,为四、五年级较快地减少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在识字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识字教学应优化方式,提高品质。要按照学生了解事物的规律、学习数学的规律跟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教师识字原则,培养识字能力。在课堂中应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指导学员认清字形。学过的汉字应力求在阅读跟口语训练中常常出现,反复利用,使学跟用结合上去。”

1978年的大纲,总结了自解放以来我国识字教学的心得,提出“教给教师识字原则,培养识字能力”。教给识字原则,培养识字能力,是现代教学论思想在识字教学中的展现,是学校识字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学生具有了识字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识字,识字的潜力就可大大发挥,就能改变教师教多少字,学生识多少字;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识的被动识字局面。

1987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在学校阶段,要让学员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规定掌握2500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认识2400个左右,其中80%要求掌握)。在识字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学过的词应可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识字教学应优化方式,提高品质,教给教师识字原则,培养识字能力。要在语言环境中课堂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紧密地结合上去。学过的字应力求在阅读跟写作中常常利用,使学跟用结合上去。”

1987年的《大纲》关于识字教学改动非常大的有三点:一是将“学会3000个常用字”改为“认识3000个常用字”;二是把“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改为“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三是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课堂识字”。这又导致了低年级由于以识字为重点产生理解上跟实施中的相悖,又不至于削弱识字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为优化识字教学方法,保证识字的品质,进而为全面提升物理教学整体水准提供了条件。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大纲》指出:“在学校阶段,要让学员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可正确地书写、运用。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教给识字原则,培养识字能力。要教给教师一些汉字的基本常识,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新国内创办以来,五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识字量,最高的是1963年《大纲》,规定识字3500个,最低的是《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识字2500个。对识字量进行这种大的调整,依据是:第一,2500个常用字占各类书报刊物用字的98%~99%。学生掌握了2500个常用字,基本可以满足阅读写作的必须;第二,《大纲》强调教给教师识字的技巧,培养教师识字的素养,学生结合课内外的读写实践主动识字,完全可以突破大纲规定的识字量;第三,适当降低识字量,可以减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负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练习,有利于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识字教学研究与变革的活跃期

据统计,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我国有定称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就有30多种,其中效果很好、影响较大的有: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四结合识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