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3等腰三角形教案

2020-08-11 18:1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_摩擦力典型习题_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九年制学院教学实例与设计首页撰写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课 题12.3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律及结论,会用公式及结论解决简单问题.能力目标培养教师研究认知、逻辑思维能力,探索引辅助线的规律情感目标渗透"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研究探讨化学知识技巧的兴趣,养成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律、推论,并可用他们解决简单的难题.教学难点引辅助线证明方程和结论1的应用.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与教具合作、交流课 时 数教 学 过 程 设 计修订与建立教学过程与步骤设计1. 学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发现它的两个底角重合,这表明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演示叠合过程)2. 教师用直角三角形纸片演示两腰叠合,再把纸片展开.提问:你可看到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性吗?(引入课题,明确目标)(显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问题1: 怎样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呢?已知:如图,△ABC中,AB=AC.求证:∠B=∠C.(方法1)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 (已知)∠1=∠2 (辅助线作法)AD=AD (公共边)∴△BAD≌△CAD(SAS)∴∠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同)问题2:上述命题也有这些证法? 方法2:作底边BC上的高AD. (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 方法3: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演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观察上述三种方式,思考如下问题:(1)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顶角的平分线,那么AD是否平分底边?是否平行于底边?(2)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高,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平分底边?(3)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中线,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平行于斜边?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平行于斜边.(等腰三角形的夹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叠.)练习:填空,在△ABC中,(1) ∵AB=AC,AD⊥BC,∴∠=∠, = .(2) ∵AB=AC,AD是中线,∴⊥,∠=∠.(3) ∵AB=AC,AD是角平分线,∴⊥, = .问题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除具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特殊的性质吗?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学生完成证明)已知:如图,△ABC中,AB=AC=BC.求证:∠A=∠B=∠C=60°证明:∵ AB=AC, ∴∠B=∠C(等边对等角), ∵AC=BC, ∴∠A=∠B(等边对等角), ∴∠A=∠B=∠C, ∵∠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公式), ∴∠A=∠B=∠C=60°例题解析:例1:填空,1.在△ABC中,AB=AC.(1) 若∠A=50°,则∠B= °,∠C= °;(2) 若∠B=45°,则∠A= °,∠C= °;(3) 若∠B=∠A,则∠A= °,∠C= °;(4) 若∠B=2∠A,则∠A= °,∠C=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则它的底角是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它的底角是 .例2:已知,如图(6)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房顶的夹角∠BAC=100°,过屋顶A的木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解:在△ABC中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AB=AC(已知),∴∠B=∠C (等底对等角),∴∠B=∠C=(180°-∠BAC)=40°,(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又∵AD⊥BC(已知),∴∠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斜边上的高互相重叠),∵∠BAC=100°, (7) ∴课堂练习:已知:如图(7)中的三角形测平架中,AB=AC,在BC的中点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刚好在重锤线上.求证:(1)AD⊥BC;(2)这时BC处于水平位置,为什么?课堂小结: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律:“等边对等角”,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2.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律的结论1、推论2;3. 由结论1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互相重叠”,这条直线具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因此,它是推证两条线段相等、角相同或者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必须关注的“热线”.4. 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完整过程,以及不同辅助线的添法,从中体验数学常识的愉悦.作业:习题14.3 第6、7题(作业本),其他教材课后反思备注:每课时设计应写出必要的总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