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苏轼的描写西湖的诗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 优秀作文《苏轼的故事》十篇300字(3)

2018-02-18 06: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不思量,

苏东坡被捕入狱,在当时震惊朝野,天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就连新党领袖章敦也站出来为他说情。弟弟苏辙含泪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爵和俸禄为兄长赎罪。许多元老重臣和皇太后也纷纷向神宗求情,当时,整个社会舆论都站在了苏东坡一边。

苏轼的故事

10心境恬淡出佳作

微冷,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二)密州(今山东)

鬓如霜。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13开阔的心胸美好的祝愿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2耐得一份苦忍住一份甜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旁。

这首幽默打趣的诗八成是他临时编的,却令全家人不由破涕为笑。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恬静的意思_形容风大的4字词语_苏轼的描写西湖的诗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衙门办公,忽然闯进一伙凶神恶煞般的捕快,东坡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原来从六月份以来,权监察御史何正臣等人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东坡,说他做地方官期间写的诗文中,有“愚弄朝廷”、“指斥皇帝”的文字,要求严加惩办。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御史台又名乌台)审理此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是,东坡的诗文中的确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新法流弊的内容,这就给他的政敌留下了把柄。尽管他并无藐视朝廷之意,却有口难辩。

小编寄语: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和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关于苏轼的故事,一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让大家更多了解苏轼。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让我以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为结束吧: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