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描写西湖的诗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 优秀作文《苏轼的故事》十篇300字(2)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使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逆境中的主要处事哲学。他把生死、得失、贵贱、毁誉都看作没有区别的东西,以此来逃避现实。但是,东坡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心如死灰的消极避世者,天生乐观的性情,使他在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美好人生的执著与追求。他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写道: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沁园春》
8妻子早逝
正梳妆。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一年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东坡想起了分别七年,现在近在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的弟弟苏辙,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至今仍被人广为传唱的《水调歌头》(略)
四、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鸿飞那复计东西。
7母亲去世
他说,宋真宗曾经征召大隐士杨朴出来做官,杨朴被迫到朝中觐见真宗,真宗让杨朴作诗,杨朴根本不想做官,为掩饰才华就说不会作诗,真宗问道:“你离开家时朋友们没赠你几首诗吗?”杨朴回答说:“只有我老婆赠了一首。”真宗就让他念来听听,杨朴念道:
(四)湖州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料峭春风吹酒醒,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何妨吟啸且徐行。
其实,正是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处世态度,支撑着东坡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对人生,性格鲜活,令人倍感亲切的苏东坡的形象。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小轩窗,
14亲临抗洪一线百姓跪拜马前
一蓑烟雨任平生。
坏壁无由见旧题。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17一百三十天的审讯后积习难改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这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