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模式 找寻对话与对话者的意义
《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首批资助的一百本学术期刊之一,2013年我们创立了学术工作坊和“学术对话录”栏目,几年实践,“学术对话录”被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评为“十佳品牌栏目”。这一栏目可以是一对一的对话,也可以是多人次的对话,曾经还做过“国际体育组织自治的困境与出路”的六人对话。不过通常是一对一的, 王润斌博士的《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发微与实践达成——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教授学术访谈录》就是其中之一篇。
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运动的意义阐释,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它如何与人类文化的世界发展趋于协调;当朝韩运动员携手高举火炬拾阶而上的画面感动世界的时候,我们追问奥林匹克运动在人类和平演进中将会做出怎样的贡献;作为竞技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精神文明方面又将如何发挥独特的作用;奥林匹克的传统和它的使命,将被理论阐释到怎样的程度,等等,这一切构筑了奥林匹克教育的纲领。
王润斌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发微与实践达成——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教授学术访谈录
“如同一切物质中最宝贵的是水,如同一切财物中最有价值的是金子,如同星群中最明亮的是太阳,奥林匹亚的光芒使其他所有赛会黯然失色。”
——古希腊诗人品达《奥林匹亚颂歌》(Olympian Odes)
对一位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青年学者来说,再也没有比“回到奥林匹亚”这样的学术旅程更让人期盼与憧憬。2015年的夏天,我有幸得到任海教授的推荐,并通过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简称IOA)的遴选,与全球34名入选者一起赴希腊进行为期1个月的交流学习。
出发前,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任何研究目的,寄希望于从观察和参与中积攒一系列最原始的影像资料。反倒是程志理先生得知我的行程后,给予提点:“可否与学院的学术领袖进行一次对话,以管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最新动向?”这个命题作文一下子激起了我的畏难情绪:语言交流阻隔、知识储备不足、写作形式陌生......见我犹豫,程先生早有预见地说道:“那你先看看《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这本书吧!”看完此书我发现,不仅李泽厚先生思想深邃、学问广博,与之对话的刘绪源先生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学理论家,两位长达两年的问答之间,无形中勾勒出李泽厚先生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真章。即便是照猫画虎,也得有一定的功力,我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了。
于是,在开展对话之前,我逼迫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访谈内容方面,我查阅了国际奥委会官方出版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手册》、德国专家罗兰·诺尔的《奥林匹克教育导论》、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出版的历届《研讨会论文集》以及顾拜旦、卡尔·蒂姆等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的原典资料。在访谈对象方面,我掌握了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教授的个人简历和学术轨迹信息,阅读了其代表性著作《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组织演进史》等。
此外,考虑到该主题涉及古希腊的奥运传统,我在考察雅典赛会、尼米亚赛会、皮托赛会遗址和奥林匹亚赛会遗址时,特别留意了相关的教育线索,甚至演化出一系列与对话主题相关的学术命题。
到达希腊之后,我有条不紊地推动着对话的进行。在研讨会开幕式间隙,我向乔治亚迪斯教授表达了访谈的诉求。他对中国文化颇有好感,和任海教授、裴东光教授也都是多年的朋友,特别是他于2004年访问北体大时,我以外事处实习生的身份参与过接待工作。这些因素促使他爽快应允。认识论模式我随即列出了英文访谈提纲,提纲共分4个部分18个问题,涉及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背景、实践动向、评估测量和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使命等,并在访谈前一周发到乔治亚迪斯教授的邮箱,给他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这些问题。认识论模式
记得当时是先警告美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