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的形成是在什么条件下 什么是中国?(4)
▼
动用30万人修建长城
(“30万”仅为秦代,如果算上历朝历代的人工数量,将远远超过此数;下图为明长城,图片源自@DigitalGlobe)
▼
动用70万人修建帝王陵寝
(“70万人”为《史记》所载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工,历朝皇帝陵寝修建人数不一,但多数都规模庞大;即便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被人忽略的西夏,其王陵也大得惊人,总面积高达5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摄影师@刘夙培)
▼
动用更多人力修建通达全国的道路
(秦代开始动用国家力量大规模筑路,道路宽阔,甚至还在道旁种树;汉代从长安向外辐射的“国道”达到7条,全国总里程超过3万千米,沿途还设众多邮亭、驿站、市场、兵营,以保证道路通畅,总之古代的道路系统是一个不弱于长城的大工程;我们熟知的国家级快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唐代道路系统发达的证明;下图为新疆巩乃斯的森林草原和公路,摄影师@刀哥)
▼
动用数百万人修建运河
(隋代大运河的修建人工高达100万-500万;下图为广州猎德涌,当地人有在这里举办龙舟比赛的传统;摄影师@陈冲)
▼
整体而言
中央集权为中国带来了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
人口开始大幅增加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认为
北宋时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1亿
更优质的水稻品种被引入中国(如占城稻)
大规模冶炼的铁制农具
让人们可以更轻易地砍倒森林、清理荒地
再加上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进农业的扩张
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杭州八卦田,为南宋时的皇田,皇帝每年会在此春耕开犁,以鼓励农桑;摄影师@祝嘉琪)
▼
几乎整个南方都被开垦成了稻田
那些不易耕种的地方
也被“梯田”这种极具创造力的革新所突破
(元阳梯田,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
▼
北方的稷
则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失去了辉煌的地位
外来物种小麦成了最重要的作物
而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土豆
也一样大行其道
(济南黄河边的玉米地,摄影师@赵欣)
▼
外来物种在中国土地上塑造的景观
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震撼
(新疆焉耆县的晒辣椒场面,摄影师@王威)
▼
例如薰衣草、油菜花这样同时极具观赏价值的作物
更是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大热门
(这两种作物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引入;第1张为新疆伊犁薰衣草花田,摄影师@焦潇翔;第2张为门源油菜花田,摄影师@刘晨)
▼
畜牧业的壮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早在商代的甲骨上就记录了祭祀典礼上的牛使用量
100头有9次、300头有3次、500头有1次
甚至还有一次多达1000头
其他动物如猪、羊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日常饮食
(西藏山南羊湖,羊群,摄影师@朗朗)
▼
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
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
(乐山大佛;摄影师@李珩)
▼
中国东部几乎所有名山大川
不论山顶海拔1000米、2000米,还是3000米
都广布寺院庙宇
(峨嵋山舍身崖,海拔超过3000米,摄影师@姜曦)
▼
在高寒的青藏高原
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更为显著
(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8世纪;摄影师@王璐)
▼
信徒们完全自发地建起住所
多达上万间的红色房屋
形成了非常震撼的一幕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为新中国成立后产生,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
远道而来西方传教士也同样虔诚
在鸦片战争后的100年间
各式教堂很快遍布中国城乡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摄影师@陈冲)
▼
Ⅳ
175年前
殖民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近代工业、商业广泛铺开
(上海外滩,画面中间为外滩12号,是近代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因全景拼接,画面四周建筑物有拉伸变形,图片源自@AirPano)
感谢奶茶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