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历史学论文研究方法 王作坤: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发展(3)

2018-01-05 14: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在和国民党合作的条件下,进行抗战的。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战场的正规战争,八路军和新四军担任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毛泽东当时就指出:“就我们党的军事任务说来,也将大体上分为两个战略时期。在前期(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主要的将是正规战争。但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和国内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因为是用正规性(某种程度上)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也将不同于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这是设想在装备了新式武器之后,军队和作战将要起一个大的变革而说的。这时的军队将获得高度的集中性和组织性,作战将获得高度的正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变到世界型的。这将是战略反攻阶段中的事业。”毛泽东的这一科学预见,为后来抗日战争的实践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历史学论文研究方法_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_法学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到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是拥有现代化武器和装备的强大力量。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时,人民军队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而国民党的总兵力则有430万人,暂时还占着优势。所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部队作战,在战略防御阶段已再不是游击战,而是运动战和歼灭战的正规战争,民兵的游击战只起到配合作用。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力量已逐渐超过国民党的武装力量,最后终于消灭了美国帝国主义装备和支持的国民党800万军队。所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始终是采取正规战争的作战形式进行的。

可见,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三个时期中,中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经历了三个战略上的转变。一是从国内游击战争到国内正规战争的转变;二是从国内正规战争到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三是从抗日游击战争到国内正规战争的转变。中国游击战与正规战的作战形式的变化,不同于苏联的正规战争,这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关于军事战略和战术

由于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的斗争形式是正规战争,包括阵地战和运动战,它的战略计划必须在最可能产生效果的方向,组织决定性的打击,就是规定基本的打击方向。斯大林指出:“规定基本打击方向就是预先决定整个战争时各次战役的性质,因而也就预先决定了整个战争十分之九的命运。”再者,由于战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苏联国内战争各个时期对不同敌人的战略计划,也就各不相同。

至于战术任务,则要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由于战略的部署不同,战术的运用也就千变万化。我们从察里津、彼尔姆,彼得格勒和南方战线各个战役中,都可以看到列宁、斯大林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苏联的卫国战争在斗争形式上也属于正规战争。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而“围剿”与反“围剿”的多次反复,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我们不能不实行游击战,红军的作战原则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诀。到了后期,则发展为中国式的正规战争。红军的战略仍然是防御方针,但这种防御是积极的防御,而不是消极的和单纯的防御。因而在战略防御中,又分为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在敌人围攻开始时,红军首先实行战略退却,退到根据地内部作战,以保存力量,准备反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条件,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然后反攻。在战略反攻时,则集中兵力。毛泽东指出:“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这就是战略上的以少胜多、战役战斗上的以多胜少方针,在战略上的内线作战和在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变不利地位为有利地位,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在不断战斗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在战略上采取持久战,而在战役战斗上则采取速决战。在红军的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正是运用这种战略和战术的军事辩证法,才不断取得了粉碎敌人“围剿”的巨大胜利。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由于临时中央的错误领导,整个地否定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导致了这次反“围剿”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