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走向 2017金融监管年,哪些大事改变了金融业走向?(3)
宏观审慎监管加码
十九大报告中,金融体制改革目标增加了一个新的表述——“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也是“双支柱”的相关表述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当中。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发国际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关注。而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金融风险事件,如股市巨幅波动、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以及资管行业潜藏的较大风险等,都暴露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不足,即缺乏从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CF40学术顾问、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十九大期间表示,“宏观审慎政策就是对金融顺周期行为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
“在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以及宏观审慎框架的推动力度等方面,中国算是在全世界领先的。”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公开表示。
CF40课题在国内较早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双支柱”调控框架。今后走向2016年上半年,由CF40成员李波牵头的CF40课题报告《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提出了,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反思危机教训、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集大成者”,因此也是推进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货币政策侧重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比如控制金融体系或特定市场、部门的杠杆水平。两者都具有宏观效应和逆周期调节特征,因此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充分协调。国内外实践也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了解“双支柱调控框架”,大力戳蓝色字体)
目前来看,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刚刚起步,回顾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趋清晰。
人民银行早在2009年年中即开始研究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信贷投放实施宏观审慎管理。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引导,实施逆周期调节。2017年又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2018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另外跨境资本流动也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资管新规:铁腕治乱象 0 2
刚性兑付时代结束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爆发式增长,行业乱象频出。这也使得资管行业成为2017金融监管年的重点整治领域。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一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祭出打破刚兑、严控期限错配、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严控杠杆等“连番重拳”。资产管理行业在经历近年来的野蛮生长后终于迎来统一监管规制下的新时代。
统一监管背后是近些年资产管理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风险和问题。比如,银行表外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中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产品,保险机构“名股实债”类投资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这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而更让外界担忧的是,国内金融业目前所存在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和关联套利等问题恰恰集中表现在资管业务上。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