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班古诗教学教案《游子吟》(2)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诗歌,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很美。带着对春天的歌颂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你有哪些方式告诉你们?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应留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春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句子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切意蕴、丰富感情跟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征。“一画”,就是当初导致诗人有所“感”的画面。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将要带领师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种画面,才能由此步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感情。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戏剧、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展现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推动,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感情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春天的歌颂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教师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众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把握了很多字词,读通了课本。但是累积拓展的环节就变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设计。
第5篇: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诗意和观念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段落,读懂诗句。
2、有情感地诵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杜甫,唐代伟大作家,“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事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情感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如何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哪个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公园。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情感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李白,唐代伟大作家,“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文学抒发的观念感情。
四、学习字词: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内容,练写一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规定。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色——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故乡的观念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征,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故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第6篇:古诗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恰当、流利、有情感地诵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文学所展现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教师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歌所展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观念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恰当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文学所展现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展现。(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往学词语的方式。(如:查字典、看注释、看原稿、读资料等。)
2、引导学员自主选择以上步骤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词语,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
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
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认知,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情感地朗读。
(二)理解第
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形成的体验。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哪个,无“尽”的是哪个。
(引导学生感受情深意更重的老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只是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仍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伴,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情感地朗读。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情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只是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情感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调侃的话来比喻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演讲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跟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恰当、流利地、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文学所展现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教师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像诗歌所展现的情境。
教学难点】能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认识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员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作家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他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那里送?朋友要到那里?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