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转载]你喝你的鸡汤,我熬我的砒霜(原著:少年怒马)(2)
你没听说吗?华山东边两百个州县,千万个村庄都长满荆杞了。
就算有女的去种地,也没什么收成。
陕西男人都能吃苦、能打仗,却被当做鸡狗一样被驱使。
第4个镜头:家里发生的事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我虽然问了,但他们都不敢抱怨。就拿今年冬天来说,关西的征兵还没停止,县官就急着来收租税了。我擦,去哪弄钱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生女孩比生男孩好。
生个女孩,还能嫁给街坊邻居。生个男孩,早晚要死在荒草堆了。
第5个镜头:青海发生的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你没看见吗。青海战区,连尸体都没人收啊。
新鬼旧鬼大家一起哭,要是天阴下雨,哭喊声更悲惨啊。
杜甫写完,已经老泪纵横。
我以为被朝廷遗忘的人很可怜,没想到被朝廷记住的人,更可怜。杜甫的故事
05
在盛唐诗里,这首乐府诗,既不鸡汤,也不鸡血,既不优美,也不飘逸。
但它贵在真实、够劲儿,就像一碗砒霜,灌进黑暗的朝廷。
并且,这只是开始。
此后的很多年里,杜甫熬制了一碗又一碗砒霜。
比如“新婚第二天,新郎就要上战场”的《新婚别》,“老太太被逼连夜从军”的《石壕吏》,“杨贵妃家族穷奢极欲”的《丽人行》。
《从军行》里没有交代,那些“嫁比邻”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在《新婚别》和《石壕吏》里都交代了:不管你多大年纪,新婚还是金婚,都可能一夜之间没了老公。
看到没,杜甫的后半生,都在专注于挖封建主义的墙角。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打仗,怎么驱逐鞑虏保卫边疆?
那么,让我们回到“咸阳桥征兵事件”的那年,看看发生了什么?
06
当时开元盛世已经过去10年,英明神武的大Boss唐玄宗,谜一样的自信。他把一揽子国事交给玉环的堂哥杨国忠,和宰相李林甫,这两位没什么才能,最大的优点就是会哄皇帝开心。
对外,大唐也是牛气哄哄,宰相和将领们为了打仗邀功,哪里不服打那里,穷兵黩武。
刘慈欣在《三体》里有一句特别牛掰的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简直就是说给李唐王朝的。
杜甫站在咸阳桥的那一年,有个叫‘鲜于仲通’的四川军区司令,非要去打南诏国,南诏国在云南贵州和越南一代,虽然国家不大,但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过去后还没开战,十个士兵就挂了七八个。
最后当然是战败了。
但鲜于仲通和杨国忠为了邀功,居然给唐玄宗说打胜了,还要开庆功联欢会。
南诏国一听就急了,你这是在侮辱我的人格。然后就投靠了吐蕃。
这下唐朝懵逼了,不怕小弟造反,就怕小弟抱团,所以就得继续打。
打仗就要死人,人从哪里来?征兵。
军费从哪里来?赋税。
劳动力调走了,还照样收你的税,大唐遍地都是困难群众。
所以在唐玄宗后期,就出现了很多“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空巢女人。
《兵车行》记录的那一群士兵,即将去的地方,就是南诏国战场。
07
研究杜甫的人,都会惊诧于一个问题,这么有才华有担当的一个诗人,竟然没有一本诗集收录过他的诗。
哪怕是同时代的诗集,他一千多首诗,一首都没有被收录。
那么多诗人,也没有人公开肯定他,连礼节性的点赞也没有。
学术界给的原因是,盛唐的人们喜欢飘逸的、优美的、励志的,正能量的诗。而杜甫熬的,是砒霜。
我从传播学,还考证了一种可能。
当时没有互联网,书籍对一般老百姓都是奢侈品,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文盲。
这个比例有多大,可以参考1950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80%是纯文盲,10%是大字认识一箩筐的半文盲。
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唐朝,文盲情况可想而知。
而这些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正是杜甫的读者。
也就是说,看懂杜甫诗的人,不喜欢他的题材;而喜欢杜甫诗的,不认字。
哎,他要是晚生50年,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他去世50年后,到了中唐。
杜甫的孙子拿出爷爷的诗集,擦去上面的灰尘,郑重地交到一个大诗人手里。
大诗人一看,激动得直拍大腿:原来盛唐还有这样一位大咖啊。
这个诗人,叫元稹。
他说到做到,不仅推广了杜甫诗,还给他写官方评价:“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在盛唐“未见有知音”,却在中唐收获了一众大咖级知音。比如白居易、张籍。
看看白居易的《卖炭翁》、《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署个杜甫的名字也毫无违和感。
后人们给大诗人封名号,都是根据诗人的风格来定,比如诗仙、诗佛、诗魔啥的,只有杜甫的封号,是包含人品的,叫诗圣。
杜甫是一个伪装成诗人的民生记者,在他的很多诗里,不炫技,不露才,只有满满的诚意与胆识。
鲁迅评价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再好的文字,过了它所处的时代都会减分。杜甫的故事只有人品,不管什么时代,都会发出永恒的光芒。
喜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