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加速度教学设计-乐题库

2021-04-27 14: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加速度是表述物体速度差异快慢的物理量, 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差异量跟速度变化率。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按照速度跟加速度的关系判定运动性质。二、过程与技巧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 了解体会比值定义 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通过生活例子的剖析表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含义。三、情感态度跟价值观1.利用例子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构建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细致的科学态度, 理解加速度概念的构建对人类认 识世界的涵义,培养学生辨别事物的素养及教师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观念,能主动与对方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 自己的出错观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跟加速度方向的判定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观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第一章学习的位移、 时间、速度的相关物理量的知 识。 1.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飞机、 汽车、摩托车三者在同一长赛 道同一起跑线同时开启加速出 发。

教案模板空白表格_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教案_加速度教案模板

赛道前段摩托车启动更快, 跑在第一位,汽车在第二位, 飞机在第三位;赛道中段飞机 和车辆超越摩托车,汽车跑在 第一位,飞机在第二位;赛道 后段,飞机超越汽车,飞机跑 在第一位,汽车第二位,摩托 车远在后面,至此两者位置各 自越拉越远。 2.提问:1)为何短距离比赛, 学生活动 回顾淡忘的知 识,巩固基础。 1.认真观察视频加速度教案模板, 观察两者运动速 度差别。 2. 积极思考并回 答、讨论。 创设目的 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 点,为以下内容做铺 垫。 用有趣而熟悉的视频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疑,引导学员 思考。导入新课摩 托 车会 赢 ?中 距离 比赛 会 赢 ? 长距 离 比赛 ,战 斗机 会 赢?与“飞机的速度更快”矛 盾吗 ? 2) 开始两者做什么运 动? 3)变化状况同样吗? 新课教学 加速度的概念 普通的小型汽车跟旅客列车, 速度都可超过 30 m/s。但是, 它们起步后超过这样的速度所 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一 辆小汽车在 20 s 内速度超过了 30 m/s ,而一列火车达到这个 速度至少要用 500 s。 谁的速度 “增加”得非常快?它们的速 度平均 1 s 各增加多少? 1. 加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差异 与所用时间的比率 2.加速度的定义式: 3.加速度的单位: m/s2 (米每 二次方秒) 加速度的矢量性 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播放汽 车在直线上做加快运动跟减速 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推 导: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率 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率方向 相同;如果速率增加,加速度 的方向与速率的方向相反。

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教案_加速度教案模板_教案模板空白表格

教师指导学员利用新学的加速 度知识预测此题。在计算结果 中发生了负号,让学生反思讨 论负号的含义。 区分加速度、速度、速度差异 量 教师提问:问题 1: “上海磁悬 浮高铁的最高速度可达 430km/h ,它的加速度一定最 大。 ”这一表述对吗?为什 么? 问题 2:运载火箭在点火后的 短时间内,速度的差异太小, 它的加速度一定最小吗? 教 师指导教师归纳总结并提问问 相互争论探讨数 据。跟随老师的 思维,认真听老 师讲解,学习老 师分析问题的思 维过程跟技巧技 巧。 通过预测典型例子的 表格数据,提高学生 类比概括总结分析问 题的通过预测典型事 例的表格数据,提高 学生类比概括总结分 析问题的素养。动画 展示比文字非常形象 生动, 容易打动学生, 让教师愉悦的学堂气 氛中学习数学,理解 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 向与速度方向的关 系。题研究。教师指导学员归纳总 结并提问问题研究。 1.加速度 与速度的差别: 速度大,加速度不必定大; 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2. 加 速 度 与 速 度 变 化 量 的 区 别: 速度差异量大,加速度不一 定大。 3. 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 零;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 为零。

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教案_教案模板空白表格_加速度教案模板

课堂小结 教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 内容,向老师做精炼的推导解 析,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引导同学回顾重要知识点,做 好课后复习准备 跟随老师思路回 顾本节课所学知 识,学习归纳总 结方式,锻炼归 纳总结知识的相 关能力加速度教案模板,加深理 解知识制度,并 做好相应的笔 记,方便课后复 习巩固。 预习新知,复习 旧知。认真完成 作业。 教师适时的对所学知 识进行总结帮助 学生产生系统的理论 认识。布置作业1. 课后查阅感兴趣的汽车型号 相关性能指标,用本节课内容 对其进行探讨,评比出那一类 车的性能最好. 2. 完成本节课练习册的章节习 题。运用数学常识解释生 活实例,增强理论知 识的实用性,调动了 同学学习物理的积极 性; 2.通过习题的训 练, 巩固学生新知识, 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 的理解跟训练学员习 题练习能力。 鼓励学 生将理论常识运用于 生活,同时培养教师 的变革能力。加速度说课稿我选择的课本是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1?必修)人教社出版。今天我 们学习本书第一章(运动的叙述)第五节(速度差异快慢的表述------加速度) 。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表述物体速度差异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 式跟单位;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按照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理解 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 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具体的使用加 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教案模板_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教案_教案模板空白表格

2) 过程与技巧:通过加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跟体会比 值定义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能用 v--t 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语文中的重 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研究,提高学员的剖析比较问题的素养;培养学 生区分事物的素养及教师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地位作用及常识结构 本章节 (加速度) 是物理中的重要概念, 也是高中高二数学课程中非常难懂的概念之一, 并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与加快的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帮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给困难。为此,教材先列出小型轿 车跟旅客列车的提速过程, 让学生探讨他们速度差异的强弱以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 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在详细的例子中,要求学生认识“速度大” “速度变化大”和“速度 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播放三种交通工具竞赛的视频,通过旁批提醒学生留意“物 体运动的长短”与“运动速率差异快慢”的不同。用 v—t 图像表述运动速率差异,可以直 观跟形象地认识速度的差异规律。比如图线是斜线,说明速度差异是均匀的,即加速度是恒 定的。

教案模板空白表格_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教案_加速度教案模板

这对理解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关系只是更有利的。学生借助教材修改的“思考 与探讨”和“科学漫步”栏目的内容,在图像中了解变化率,可以增进对加速度的了解,并 进一步对图像加以理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速度的差异量,变化率的联系及差别;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含义。 2) 难点:对加速对的理解。 (二)说教具 幻灯图片,多媒体视频课件,资料照片等。 (三)说方式 1.教学方法及原因作用 1)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认知想象能力。 2)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切实主动性。 3) 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 复习旧知识, 巩固新知识, 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4) 讲授法-----配演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2?学习方法及原因作用 (四)说程序 1.过程框架及时间分配 1) 新课导入(5 分钟) 前面,我们刚学过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知道了速度的矢量性(有大小有方 向) ,并且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速度就会是差异的,比如说,我们课本中“思考与讨 论”提到的(普通小型汽车跟乘客列车的加快推进问题) 。又例如视频演示不同交通工具,下面,请你们对于材料提出的难题,展开争论。

为了表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物理 学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这也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讨论的课题。 (2) 出示教学目标(1 分钟) Ⅰ﹑理解把握加速度的概念及生物意义。 Ⅱ﹑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初步理解型中各量间的关系, 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Ⅲ﹑能理解速度大小?速度差异大小?加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3) 新课教学(10 分钟) Ⅰ﹑概念的采用[比值定义加速度 (类比速度) 公式 (a=△v/△t) 单位 (米每二次方秒) Ⅱ﹑加速度矢量性的讨论(加速度方向与速率方向的关系)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一致 特殊运动争论:直线运动(加速/减速)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4) 互动探究(10 分钟) Ⅰ﹑思考与探讨 Ⅱ﹑说一说 Ⅲ﹑科学漫步 Ⅳ﹑注意旁批 Ⅴ﹑举例说明,问题解决 (5) 课堂总结回顾(2 分钟)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知道它是矢量,是表述速度差异 快慢的物理量。 (6) 课堂练习及作业提示(8 分钟) Ⅰ﹑讨论:总结知识点 Ⅱ﹑作业:课后习题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化解。 (通过:讲解﹑讨论﹑举例﹑比较﹑互动﹑练习等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