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劲的文章《新语文运动的性质跟目前的任务》(图)(2)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杜子劲与嵇文甫、于佑虞等开封文艺界进步人士顶住压力,举行了有数百人参加的追悼会,并当场散发了《鲁迅逝世纪念专刊》的小册子。第二年,他们又召开了纪念鲁迅座谈会,并发表宣言,借以唤起各界注意。鲁迅逝世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一股热潮,其中不少研究者给予《野草》更多的注意,但直到40年代中期才有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现。杜子劲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1943年1月他在《学习生活》上发表的《鲁迅先生的〈野草〉》及其《野草集释》一书,学界评价甚高。
三
1949年年初,河南解放,杜子劲被抽调到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与万曼等编写了一套高级中学适用的课本《国语》。他们在《编辑例言》中写道:“本书中心意图,在适应学校国语教学需要,提高学生政治文化水平与阅读写作能力,故选文标准,多本该文教学价值,语文价值与思想教育价值,因之,选文内容,力求切合新民主主义方针、精神,联系群众革命生活和斗争。”1950年,出版总署、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将该书列为高中国文教材的选用版本之一。此外,1949年,杜子劲与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部长叶蠖生合作撰写的《关于学习旧文学的话》发表在《文艺报》上,此文引起了如何对待古典文学遗产问题的讨论。接着,《文艺报》连续刊登了有关讨论文章。
1949年8月,经叶蠖生介绍,杜子劲奉调进京,任中央教科书编审委国文组编辑。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又改任出版总署编审局第一处编辑。在叶圣陶和宋云彬领导下,他与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张中行等编写了《初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并具体负责第三册的编写。这是我国最早使用“语文”字样的教科书,正如该书“编辑大意”讲的:“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50年8月1日,叶圣陶、魏建功创建新华辞书社,并先后挂靠在出版总署编审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杜子劲是辞书社(也称辞书编辑室)的最早加入者,并作为主要编写人员、资料组组长,与萧家霖、孔凡均、张克强等编出了由人教社出版的《常用字汇》(1953),更完成了积数年之功、几易其稿的音序版、部首版《新华字典》(1953、1954)。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一经出版,好评如潮。为此,杜子劲撰写了一篇不短的文章《介绍〈新华字典〉》(1955),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成为全面深入介绍这部字典的一篇力作。他说:《新华字典》的优点是“切合实用,检查方便,一般的字形、字音上的问题都能得到适当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对祖国语文的语词具有正确的解释,使读者在阅读上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在笔头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这部字典的编写主要是供小学教师、初中学生程度的干部去使用。它的内容着重在语文方面,可以说是一种语文字典。”“这部字典在字形、字音、字义各方面的处理都有它的特点。”“总结以上所说,这部字典是一部切合实际需要的字典。不但字形跟字音上的处理很周详,重要的是编者不是从方块字出发,而是从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因而在义类的分析,单字跟复合词的安排,语法词的说明,这三方面表现出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体例。它可以使读者借以对祖国语文的语词得到较正确的认识,对读者在书面上跟口头上的语文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其间,杜子劲一如既往地热衷于搜集和整理文字改革进展的资料,先后编辑《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论文集》(1950)与《1950年中国语文问题论文辑要》(1952),成为记录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重要文献资料,为其后“文改”历史的研究和“文改”事业的发展留下了珍贵资料。他所编的《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年表——中国文字改革六十年大事记》收集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文件、著作、讲话、会议、刊物、主要改革方案及重要活动等,曾于1952年在《语文知识》上连载。这实际上是一部六十年“文改”运动的简明编年史,对过去的“文改”史实做了总结,也为其后“文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可靠线索。杜子劲去世后,1959年杨长礼整理出《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年表补遗》,刊载于《文字改革》半月刊。
那些年,杜子劲参与了很多与文字改革有关的活动,对于文字改革问题也深有研究。他先后在《语文教学》《光明日报》《语文知识》《中国语文》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章,如《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中几个问题》(1950)、《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分合问题》(1951)、《中国语文问题纪要》(1951)、《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年表》(1952)、《汉字的排列方式必须简化》(1954)、《中国文字拼音化问题》(1954)、《汉字在书写上的缺点》(1954)等。这些可谓杜子劲一生从事“文改”工作的总结和思想精华,也是其晚年关于中国语文及教育理念的代表作。其中《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中几个问题》全面论述了他对我国文字改革运动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于中国文字是否要改革的问题上,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在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步骤上,还有不少分歧。他指出,中国文字改革的办法虽有好多种,但不外两种性质:一种是属于修补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一种是属于创设的。基本字、核心字、简体字、注音字母等是补救汉字的缺点,属于修补性质。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另立一种文字,属于创设性质。今后中国文字改革的重心应是创设的不是修补的。但汉字又不能马上废除,当新文字还没有建立起来可以取而代之的时候,我们还要借重它,因而今天汉字的修补工作又是完全必要的。在创设新文字的问题上,杜子劲主张要具备两个特点:(1)作为语言的记录,不是作为汉字的注音。(2)着重在新文字的建设,不单纯着重在解决识字问题。中国的新文字应该是中国语言的书面化,应切切实实做到“语”和“文”的合一。另外,他在文中还论述了新文字与新文化的关系,民族形式与国际化的关系。他认为,文字改革不是单纯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还应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吸收国际文化,发展语言。
1955年5月21日,杜子劲因病逝世。当日,叶圣陶在日记中记载:“杜子劲以肝病逝世,闻之怅怅。杜君以四九年来京共事,后入辞书编辑室。卧病约两月,竟尔不起。”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2日11版)
【每日一题】吴增生《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学建议
吴增生(浙江省仙居县教研室)
摘要:函数是初中阶段的核心内容,“一次函数”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特点。现针对不同的内容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体现一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的研究步骤,方法具有一般性,以及对抽象思想、模型思想与对应思想等的渗透.用系统思维的观点分析教材中“一次函数”中不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本章内容不同课时的教学思路,用简约而厚重的课时教学整体实现“一次函数”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一次函数;内容分析;教学建议
一、对教材中函数相关内容调整的理解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简称人教版《教科书》)对函数内容的整体安排做了以下调整:(1)“一次函数”内容调整到八年级下册;(2)“二次函数”内容调整到九年级上册;(3)“反比例函数”内容调整到九年级下册.将函数的内容后移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为实现从常量到变量的学习留出时间,让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奠定扎实的认知发展基础.“二次函数”内容的前移既保证了函数学习的连续性,又解决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九年级下册内容偏重的问题.“反比例函数”内容从八年级下册移到九年级下册,使初中函数的学习从线性到非线性,从连续到不连续,这种内容的调整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同时关注到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科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教科书》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函数的本质属性(如模型属性、函数的增减性等)的讨论,适当降低了函数图象的几何属性要求(如降低了渐近性等几何属性的要求).
二、对本章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本章的主要内容: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一次函数.
本章内容分为三大节:19.1函数;19.2一次函数;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其中19.1介绍的是变量和常量,函数及其表示方法;19.2着重研究最简单的函数模型,即一次函数;19.3重点学习运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本章内容始终体现了《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到的三个数学基本思想,即抽象、推理和模型的思想.抽象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通过用变量描述变化过程,归纳其对应关系的抽象函数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教版《教科书》聚焦了变化和函数的本质属性,凸显了函数研究中的对应思想,这是由抽象思维派生出来的数学思想.推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观察图象推断性质和对函数、方程、不等式关系的研究过程,在这些内容中,还特别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模型思想集中体现在根据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各节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19.1函数
本节内容包括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1.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教科书》先通过章引言让学生体会变化的世界及研究这些变化规律的函数方法.具体内容的展开从变量开始,结合实例介绍变量和常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抽象函数的概念.在介绍函数概念时,先研究能用公式计算的变量关系,让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和列表,归纳其共同特征,即两个变量的相互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接着,让学生观察用图象和表格表示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函数概念的确定方法也可以通过图象和表格的方式进行. 这种用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到不需要用公式也能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的分步抽象安排是合理的.没有用公式确定变量的值的概括,学生就难以具体理解何为“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没有剥离“用公式表示”这一函数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对“对应”关系的理解就缺乏一般性.
集合对应观点下的函数概念,包括三个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采用了变量学说下的函数定义,不提值域,淡化定义域,只涉及简单实际问题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在形成函数概念后,教材结合实例呈现了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即解析式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其中函数解析式在“19.1.1变量与函数”中呈现,表格法和图象法在“19.1.2函数的图象”中呈现.
2.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建议教学时间为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9.1.1变量与函数”3课时,其中变量和常量1课时, 函数的概念1课时, 函数的解析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1课时.“19.1.2函数的图象”3课时,其中函数图象的认识(函数图象概念及图象阅读)1课时,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1课时, 综合运用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分析函数关系1课时.
(2)在“变量与常量”的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变化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用数量描述变化过程(这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运动变化过程的必然要求),体会变量的真正含义.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用数量表示变化过程是必要的、自然的,变量表示的是一个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数,它的值可以有多个,而常量则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它的值只能是一个.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函数关系式找变量和常量,这样既没有意义,又有违数学逻辑. 因为先有变量,然后有函数,再有函数表示法(包括解析式).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是本节内容中的核心. 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虽然万物变化,但变化往往是有规律的,对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是把握变化规律的需要.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设计好理解函数概念的两次活动, 即函数概念的辨别和举例说明活动. 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变化和对应,特别是理解“一对一对应”的含义.
在“函数的解析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教学中,应该关注函数概念认识的深化,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自变量的取值往往是有限制的,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对应的函数值可能不存在或不唯一或没有实际意义,由此引入对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讨论;同时通过教材第73页例1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用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优势,了解函数的解析式的概念,体会用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步骤和方法.
ipad连热点玩游戏玩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