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三角公式+和差化积 高考倒计时100天!教育部考试中心告诉你各科高频考点分布详表(3)

2018-02-26 22: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

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六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在选材上,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I卷学术性自传文字,并辅之以“相关链接”。在设题上稳中有变,2015年全国I卷和2016年全国III的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

(四)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2012年到2017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六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和2017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2、古代诗歌阅读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近六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阕的词,

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