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的读音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2017(6)

2018-01-04 2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040年完成载人登月飞行”“该局正在制订一 项载人飞行计划,预计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等分析可知,俄计划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

(二)名篇名句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_______ 。

(3)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 。

(5)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由 (2). 走尽这雨巷 (3). 揉碎在浮藻间 (4). 终已不頋 (5). 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揉”“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下题。

卖花声·雨花台①

【清】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

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9. 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0. 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9. 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跟前金陵寥落衮败,雨花台萧瑟冷淸的景象,想角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

10. ①借景抒情。词人选取金柳.灞水.秋草斜阳等衰败.冷淸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②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石头城》。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出词人一种感伤之情(三处用典举出一处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文章第一个字便以“衰”开头,使文章立刻进入了一种衰败,空寂,凄凉的氛围中。而后又写了“大长干”、“小长干”两条原本歌舞升平,繁华尽显的巷子,也在战争的铁蹄下变得“歌板酒旗”零落满地,满目疮痍,令读者不仅与当年莺歌燕舞,彩舟画舫的十里秦淮进行对比,更加为它此时的荒芜、悲凉。“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一句写了曾为六朝都城的南京,原本应该奢侈繁华,夜夜笙箫,而如今却寸草不生,只有一个空空的台子,衬托出战争带来破坏的严重。而最后一句写燕子不知道人世的变迁,不懂人类的寂寞悲伤,仍旧在夕阳下飞来飞去,与作者满腹的思绪形成对比,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伤与无奈。怀古伤今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一句写了曾为六朝都城的南京,原本应该奢侈繁华,夜夜笙箫,而如今却寸草不生,只有一个空空的台子,衬托出战争带来破坏的严重。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技巧。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技巧。第三步,简析这种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借景抒情,在这首词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渔竿、草、坛、燕子、夕阳等一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连自己吊古伤今无尽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的表达出来。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的读音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