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2)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动机:通过活动方式,既鼓励教师复习已学的常识,即加法的涵义和除法口诀,从而阐明课题,又激发师生参加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益。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能够强调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应该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看看用竖式计算的切记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借助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缘由,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也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动机: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乘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难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推导方式,进一步提升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排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种算式按运算次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使学生自己尝试列出类似的事例。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式:先看运算次序,然后推导。
设计动机: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次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使学生说运算次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次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进一步提升混合运算的推导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加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式,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法,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素养。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周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取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教师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认知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备考,你把握了这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方式?还有那些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丛书所涵盖的常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推导方式。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具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次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可增进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加强学生的差别,对学习有困难的教师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可塑造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教师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常识,加深对这种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理念跟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幸福,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转动现象,能分辨轴对称图形,正确辨别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转动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跟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理念。
3.经历数据搜集、记录、整理和预测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式,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预测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教师对图形的运动跟数据搜集整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常识进行解读整理。因此本课课堂目标的定位除了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常识,更注重于交谈知识间的联系,初步构建合理的感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翻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能恰当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式,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理念及数据预测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将要学习了这些?分别是如何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强调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翻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哪个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如何剪下来?先怎样折,再怎么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四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花纹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并用铅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可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又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又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翻转;风车则是物体的翻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可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动机:在鼓励教师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翻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及总复习表格式教案,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转动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二、复习数据搜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他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他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如何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前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受到了哪些信息?
(2)通过此次调查,你有哪些感受?
(3)你能够强调这些数学难题并解答吗?
设计动机:结合第一部分内容使教师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翻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常识,另一方面使教师亲身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预测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搜集整理方面的常识,发展初步的空间理念跟统计思想。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现在的复习,你的收获是哪个?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形状。
③跟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形状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动机:复习后立即组织学员进行解读和思考,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判。同时使教师利用所学的常识自己设计成就美丽的形状,在成就中展现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美、欣赏美跟创造美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相关文章:
1.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2.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试题
3.小学语文总复习题
4.小学英语总复习的计划
5.数学总复习复习资料
6.最新小学数学总复习计划
7.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计划
8.小学英语的总复习计划
声音也超好听